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历史论文论文薪酬管理问题研究案例(薪酬问题研究的论文)

论文薪酬管理问题研究案例(薪酬问题研究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3-05-26 05:50:09编辑:小编归类:历史论文

1. 论文薪酬管理问题研究案例

有利。因为ICML是机器学习领域顶级会议之一,被认为是该领域的奥斯卡,发表论文可以证明个人在机器学习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能力和水平,对进入相关领域求职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ICML所发表的论文也被广泛的引用和应用,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在工作中也会受益于这个领域的前沿动态和研究方向的走向。除了ICML,还有很多其他的机器学习领域顶级会议,如NIPS、ICLR等。不同的顶级会议会有不同的专业特色和研究方向,研究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议,增强个人的学术和职业发展。

2. 薪酬问题研究的论文

1、官网网站,既然你要写某个公司,自然他是一个代表,说明也算是大型,典型企业,所以正规的官网总有的吧。如果是上市股份企业,自然他的财务报表经营情况网上也是公开能查到的。

2、中经网,会有相应的统计数据

3、数据库,比如维普,除了查论文,数据也是可以整理到的。

3. 薪酬管理论文的研究方法

建议从六大模块入手,挑一个你最擅长的方面,进行深入课题,比方招聘渠道、薪资绩效管理方式,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设置,反正感觉挺多的,哦对了,人员留存管控等这些也都可以,相对来说对你以后工作也有一定的好处,希望对你有帮助

4. 薪酬管理类论文

答:一、提高技术工人经济待遇

(一)提高技术工人收入水平。指导企业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工资分配机制,设置体现技术技能价值的工资单元。鼓励企业对于关键技术岗位、关键工序和紧缺急需的技术工人,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制等分配形式,设立特聘岗位津贴、带徒津贴等特殊津贴。提高技术工人代表参与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中的比例,引导企业科学确定技术工人工资水平并实现合理增长。理顺国有企业内部分配关系,原则上一线技术工人人均收入增幅不低于本企业职工人均收入增幅,高技能人才人均收入增幅不低于本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人均收入增幅。

(二)完善技术工人收入激励机制。完善企业技术工人职业发展规划和年资(年功)工资制度,科学评价技能水平和业绩贡献,合理确定年资起加点和工资级差。制定企业技术工人技能要素和创新成果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落实技术工人享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关政策。鼓励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实行技术创新成果入股、岗位分红等激励方式,促进长期稳定提高技术工人收入水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时对技术工人给予倾斜。

二、提高技术工人社会待遇

(三)帮助解决技术工人住房教育等需求。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掌握高超技能、作出重大贡献的技术工人在购(租)住房、安家补贴、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通过提供人才公寓和发放购(租)房补贴等方式,解决引进技术工人的住房问题。技术工人本人、配偶、双方父母及未成年子女可在技术工人工作地落户。高技能领军人才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学校所在市(地)、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就近就便妥善安置。

(四)加大对技术工人就业帮扶。各地对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困难的企业,要保障高技能人才稳定就业,对他们的配偶、子女有就业愿望但未就业的,采取“一人一策”方式提供就业帮扶,促进其实现就业。

(五)落实好技术工人休假疗养制度。

严格执行国家带薪年休假有关规定,确保技术工人休息休假权利。各地要建立优秀技术工人休疗养制度,定期组织、分级实施休疗养活动,高技能领军人才可携带家属参加休疗养。

三、提高技术工人政治待遇

(六)加强对技术工人政治吸纳。注重在生产服务一线、重要技术创新领域、非公企业、中小微企业技术工人中发展党员,增加技术工人在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以及各级劳动模范、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五一劳动奖章”等评选中的名额比例。实行优秀技术工人到工会等群团组织中挂职和兼职制度。将高技能领军人才纳入各级党委(党组)联系服务专家范围。

(七)发挥技术工人在工会组织中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吸纳技术工人参与经营管理决策,技术工人在本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代表中的比例要高于其在本企业职工中的占比。将全省工会代表大会代表中技术工人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各级工会要定期组织开展高技能领军人才研修考察、面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等活动。

四、促进技术工人提升职业技能水平

(八)激发技术工人提升岗位技能积极性。明确企业培训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结合岗位需求和技术工人意愿,开展技术工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按规定从失业保险基金中给予失业保险技能提升补贴,对取得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的技术工人,分别按照1000元/人、1500元/人、2000元/人的标准给予个人补贴;对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的符合条件人员,可将补贴标准提高到1200元/人、1800元/人、2500元/人。

(九)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由企业与培训机构签订委托培训协议,组织企业新招用和转岗技术工人开展1—2年的系统职业技能培训,对开展学徒制培训的企业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补贴资金从就业补助资金中列支。

(十)实施龙江技能振兴计划。提高龙江技能人才培养能力水平,到2020年,建成1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10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围绕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旅游等龙江主导产业,组织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对晋升技师、高级技师以及参加高级技师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的职工,分别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元/人、2000元/人、1500元/人的培训补贴,所需资金在就业补助资金中列支。

(十一)建立非公、中小微企业技术工人技能培训和鉴定公共服务平台。各地要依托具备条件的企业培训中心、技工院校、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各类培训资源,建立企业技术工人职业培训公共服务平台,为缺乏培训能力的非公、中小微企业技术工人提供技能培训和鉴定服务,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五、支持技术工人技术创新

(十二)激发技术工人创新动力。技术工人参与科技科研计划项目的,根据其实际贡献给予绩效奖励。对技术工人取得的技术创新成果,可以其姓名形式冠名推广,保护技术工人知识产权。增加技术工人参与全国创新争先奖以及龙江科技类奖项的推荐名额。

(十三)搭建技术工人创新交流展示平台。鼓励企业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青创先锋工作室等创新交流展示平台,组织开展带徒传技、技术创新、技能交流等活动。举办龙江技术工人创新成果评选、展示等交流活动,多渠道组织龙江技术工人参与国际国内技术交流,海外交流活动可按程序报批列入政府出国团组计划。

六、健全技术工人评价使用激励机制

(十四)改革技术工人评价机制。取消技师、高级技师评审中论文、奖励证书等要求,打破年龄、学历、资历、身份和比例等限制,重点考核技术工人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和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等方面的能力。实施职业资格鉴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多元化评价,引导和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评价并落实待遇。对在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具有绝技绝活、掌握高超技能、作出重大贡献的技术工人,职业资格可越级申报,技能等级可直接认定。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工人的技能等级层次,设立技能专家、首席技师、特级技师等岗位。

(十五)贯通技术工人与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实施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专业技术职称比照认定制度,落实高技能人才参加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或认定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工程技术人才直接参加高级以上职业资格鉴定或技能等级认定。鼓励企业对在聘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在学习进修、住房补贴、取暖费报销、医疗体检、岗位聘任、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分别比照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同等待遇。对全日制技工院校预备技师(技师)班、高级工班、中级工班毕业生,在企业招聘、职称评定等方面,分别按本科、大专、中专学历落实工资福利等相关待遇。

(十六)发挥技能竞赛选拔技术工人特殊作用。对代表龙江获得世界技能大赛金、银、铜牌选手,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5万元、2万元;对代表龙江获得国家级一类竞赛前三名选手,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3万元、1万元。上述奖励资金由省财政核拨。按照有关规定对获奖选手晋升相应技能等级,并可优先推荐申报“龙江技术能手”“五一劳动奖章”“劳动模范”等评选。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行业协会在职业技能竞赛工作中积极发挥作用。

(十七)加大技术工人表彰激励力度。

每两年评选表彰20名“龙江大工匠”、100名“龙江技术能手”,省政府分别给予每人一次性奖励3万元、1万元,其中,非公企业技术工人获奖人数不低于获奖总人数的43%,青年技术工人获奖人数不低于获奖总人数的45%。对龙江推荐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的技术工人,省政府分别给予每人一次性奖励20万元和10万元。每两年选拔50名“黑龙江首席技师”,管理期为4年,对每名首席技师给予一次性2万元补贴。上述奖励补贴资金列入省级财政预算。

(十八)广泛宣传技术工人劳动成果和创造价值。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展示优秀技术工人风采。做好五一国际劳动节、世界青年技能日、职业教育活动周、“龙江大工匠”、“龙江技术能手”评选表彰等集中宣传工作和“龙江技能达人”系列主题宣传。组织开展优秀高技能人才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活动,扩大高技能人才优秀典型的社会影响力。引导社会各界创作更多反映龙江技术工人时代风貌的优秀文艺作品,使技术工人获得更多职业荣誉感,不断提高技术工人社会地位。

七、加强组织领导

(十九)建立工作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重大意义,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抓好中央意见和我省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要建立健全由人社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的多方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单位和工作分工,各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要各尽其职、紧密配合,形成整体推进落实的工作合力。

(二十)落实工作责任。人社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国资监管机构、工商联和工信部门要指导国有企业、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落实相关政策。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工作指导和对技术工人的教育管理,广泛听取各类企业、行业协会、技术工人、社会公众的意见,密切跟踪技术工人待遇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二十一)加强督导检查。各地各部门要建立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督导检查和信息反馈制度,形成由人社、国资监管机构、工会、工商联等部门联合督导检查机制,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对责任落实不到位

5. 薪酬管理的论文毕业论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薪酬管理问题分析

摘 要: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仅涉及企业的经济核算与效益,而且与员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薪酬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科学、合理地根据员工对组织的贡献来确定员工的薪酬差别,制定公平、公开、公正的薪酬制度。合理有效的薪酬制度不仅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员工努力实现企业目标,提高企业效益,而且能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下吸引和保留住一支素质良好且具有竞争力的员工队伍。

关键词:薪酬管理 问题 分析

一、企业在薪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薪酬的内部不均衡 内部不均衡,表现为薪酬差距过大或过小。研究发现:人们关心薪资差别的程度甚至关心薪资的绝对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已经没有立足之地。更多的人要求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以体现真正的公平。同时,个人职位,能力及工作表现的区别也必然会带来收入的差别,而只有公平合理的差别才能使薪酬发挥其既鼓励先进又能被大部分人接受,过大或过小都能引起员工不满。差距过大是指优秀员工与普通员工之间的薪酬差异大宇工作本身的差异,也有可能是干同等工作的员工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前者的差异过大有助与稳定优秀员工,后者的差异过大会造成员工的不满,差异过小是指优秀员工与普通员工之间的薪酬差异小于工作本身的差异。它会引起优秀员工的不满。 (二)薪酬水平与外部市场不均衡 外部不均衡表现为偏高或偏低,薪酬水平涉及的是一个外部公平问题,即员工将自己在公司所得与社会上同类工作的平均工资水平相比较的过程,比较的结果会影响到他今后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去留。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人才作为劳动力市场的资源要素之一,其配置必然要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人才向着价高的企业流动将成为普遍现象。 (三)分配方式单一导致长期激励不足 这主要是针对企业的核心人才而言,包括高管人员、掌握关键技术的工程师及研发人员等。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薪酬激励主要依赖奖金和绩效工资,而对资本要素、劳动要素、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方式使用较少.特别是对劳动要素、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有不少企业也设计了一些措施,使人力资本参与分配,但比重很小或者由于设计的不合理,几乎没有任何激励作用或只起到很小的作用。几乎是所有的企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短期奖励的引导使短期行为无法避免,而长期效益的受损也就理所当然。 (四)绩效薪酬与业绩脱钩 这也是目前企业中较为严重而普遍的问题。主要表现有以下两种:

1、绩效薪酬差距很小,反映不出个人的努力程度和贡献大小。

2、奖金作为浮动薪筹成为一个相对稳定或不变的数额,而更多地反映了登级和年资,浮而不动,使奖金成为形式主义,形成新一轮的平均主义,失去其设立的意义。 二、原因分析 (一)从整个人力资源系统来看 1、企业没有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在一些规模较小,管理不规范的企业,受企业文化或高管人员的主观影响,不重视薪酬管理,员工薪酬仅仅被看成是一项财务支出,而进行简单的规定与发放,谈不上管理。而另一种情况是虽然很重视薪酬但其他环节缺位,员工薪酬管理要做到科、合理、有效,就必须建立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多个环节的有效运作的基础上,缺少利他环节,根本谈不上有效的员工薪酬管理,或者说根本无法进行。在这一点上,企业容易存在的问题就是:忽视工作分析和职务评价,或绩效考核缺位,使薪酬失去其公平、合理的基础 2、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薪酬与有关的环节不合理 有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但某些与薪酬与有关的环节不合理在目前企业较为常见的有:

(1)职务评价系统不规范。表现在:a许多企业对职位的评价往往陷入对具体从事该职位工作的人的评价,而非职位评价。b在评价标准及各项指标的设立上往往不能反映职位职责。c职位的工资不能正确反映职位价值的大小。d考核对象成为员工,而不是员工的工作表现。

(2)考核标准不明确或不规范。如考核指标不能被量化、与岗位脱节或过于复杂不能被测量等。

(3)考核过程不规范,受考核人员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常见的有:即以偏盖全;类己效应:对跟自己的某一方面相类似的人有偏爱而给予较有利的评估;近因效应:不久前发生的事件影响较深,认为这便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或行为,当作被评者的一般特征,较久远的事则忘记或忽略了。人事管理制度中的种种缺陷大多来自考核的主观性与片面性,其结果势必影响考绩的可信度与效度。不能体现出公正、公开、公平。

(4)考核后没有及时的沟通与反馈。对员工工作中的成绩和失误没有给予及时地肯定和纠正,导致员工不满。 (二)从薪酬系统本身来看 1、薪酬制度不合理。 薪酬制度指由公司根据劳动的复杂程度、负责程度和劳动条件等因素,将各类薪酬划分等级并按等级确定薪酬标准的一种制度,在这里主要指薪酬制定的依据及制定各类人员薪酬的方法。现实中薪酬制度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

(1)薪酬制度的系统性低。企业现行的薪酬制度往往会经过或大或小的新资改革而形成。

(2)薪酬制的方向性错误。薪酬制度涉及的是一个方向性问题,即企业鼓励何种行为,侧重于奖励何种表现的问题。它将对员工行为起引导作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中国企业较重视人和,在奖金的发放上较多的倾向于年资,这样做的后果果就是使新员工,特别是新加入的高级人才因得不到重视而丧失工作热情甚至离职。 2、薪酬体系结构设计不合理。 薪酬体系主要指薪酬的构成。企业中绝大部分企业在其结构设计上不够合理,表现为:

(1)固定工资比例偏高,使收入差距拉不开,不能体现出公平与效率。

(2)浮动薪酬浮而不动,流于形式成为一个固定的值使激励无效。

(3)所有的员工薪酬结构模式都一样,针对性不强。

(4)绩效薪酬的获得标准过多地涉及到等级和年资。使新员工失去信心与工作的积极性。

(5)长期薪酬比重很小,导致长期激励不足。 (三)从系统运行来看 1、薪酬策略与企业自身特点不符。 很多企业虽然设计了较为合理的薪酬制度和薪酬体系但是却不能实施,原因就是薪酬策略与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相冲突或不适合企业发展阶段的要求。很多企业的薪酬设计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基础。许多企业在在制定薪酬计划时不考虑薪酬方案要实现的目的和指导政策,通常是一开始就陷入具体的设计中,反复商讨薪酬的单元构成、水平差异等问题,各持不同意见而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或者是照搬理论上的薪酬体系,盲目模仿其他企业的薪酬模式,忽略自身特点,发展目标、经济实力及市场地位,思考是零碎和片段的,而导致薪酬策略与企业战略不服,与企业文化相冲突。 2、企业内部沟通不畅,导致员工不支持薪酬系统。 许多企业虽然设计了较为合理的薪酬制度和薪酬体系,却由于管理者与员工缺少沟通而无法运行,收不到预期效果。表现在:(1)、由于信息传递不及时或传递失误导致员工不知道或错误理解有关政策,从而引起的不满又得不到有关上级的解释或说明,抵触情绪越来越强,导致系统运行受阻。(2)、上级不了解员工的想法,对下级的需求、有关的政策建议和意见以及有关系统运行的效果得不到及时地反馈,导致管理者在管理中的失误而不自知,误以为系统合理就万无一失。 三、改革思路及对策 (一)大力建设企业的薪酬文化来宣传合理的薪酬价值观 企业文化是企业分配思想,价值观、目标追求、价值取向和制度的土壤,它表明了企业所重视的人和事,企业文化不同,其薪酬模式必然不同。公平合理的企业文化氛围,会为公平合理的薪酬系统的运行提供有利的环境支持。一方面,从公平感本身特点而言,公平感有很大的主观色彩,员工往往会过高的估计自己对公司的贡献,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而低估他人对公司的贡献并挑剔别人的毛病,而建立与企业文化和薪酬制度相一致的公平观,通过规章制度、薪酬手册制定明确的薪酬标准,并保证其公开透明将有效避免因主观因素引起的内部不公平。另一方面,我国许多企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中形成了一种“重资历、轻能力”的文化。一个企业要使薪酬管理体系得到顺利实施和有效运行,必须建立一种绩效导向的文化氛围,必须把有关“人”的各项决定——岗位安排、工资报酬、晋升降级和解雇——看成一个组织的真正“控制手段”。因为,有关人的各项决定将向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表明,管理层真正需要的、重视的、奖励的是什么。另外,企业要塑造一种上下级之间的无缝沟通的文化氛围,才能保证企业的人际和谐,可减少因沟通不够而引起的误解,有利于各项制度的实施。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职位评价系统并保证其有效运行。 岗位评价和岗位分析是针对岗位本身的复杂性、责任大小、工作量多少、难易程度、控制范围、所需知识和能力以及工作态度并结合各个职位对企业经营目标的贡献对岗位的价值进行量化评估,以确定其相对价值大小,从而确立一个合理、稳定、系统的工作结构,开发一个工作价值的等级序列并以此确定薪酬等级和职位待遇的过程。岗位评价和分析是现代企业薪酬设计的基础,也是从根本上解决薪酬对内公平的关键所在。首先,职位评价应立足于岗位,岗位评估的是岗位而不是岗位中的员工。应从劳动的多样化角度设计报酬,依靠价值定待遇,是不同职务之见比较科学化、规范化,让员工相信每个职位的价值都反映了该职位对公司的贡献,既有很强的说服力。其次,要对职位评价的基础及各项指标进行清晰的界定,避免引起员工的不信任和对偏袒、歧视的怀疑,以提高员工对职位间的差距的可接受程度,使其接受薪酬差距的心理承受力也随之增强。再次,应尽量使评价过程透明,可引入评价委员会,适当吸收员工参与有关政策的讨论,让员工积极地参与岗位评估工作中来,以便更好地反映员工利益,保证员工权利。最后,岗位评估的结果应该公开,使员工对岗位评估的结果产生认同。 (三)建立系统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以确保绩效薪酬与业绩考核挂钩。 制定一个完善的绩效考核系统,是实现薪酬与绩效挂钩实现内部公平的重要环节。建立系统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就要保证其公平、有效。公平是实现报酬制度达到满足与激励目的的重要成分之一,对于通过努力获得报酬的员工来说,必须让他们相信与付出相应的报酬会随之而来。如果企业未能建立可信度,那么员工对于报酬制度的信任感也将受损,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将大打折扣。而有效是绩效考核制度建立的根本目的,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能精确的测量业绩;

2、工资范围应足够大,以便拉开员工工资的距离,保正具有激励性;

3、清楚的定义工资和业绩之间的关系,并能将业绩测量的结果与工资结构水平挂钩;

4、存在改进业绩的机会;

5、其经理人员应由熟练技能设定业绩标准,并操作评估过程,而且经理及下属之间存在相互信任。

此外,在建立绩效考核体系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让员工参与标准的制定,通过讨论、沟通等形式让员工参与目标的制定,从而使组织为其制定的绩效目标更可观,更公正,更具接受性。在标准的制定上应该使指标明确并能被量化,但不易过于复杂,并应体现出岗位特点,应针对不同岗位设立不同标准。指标的选择是针对企业的职能及该部门对企业的战略支持而设定的、关键的、少而精的指标,可以确立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将绩效管理与员工的业绩结合在一起。首先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确定关键驱动因素,然后对关键驱动因素分别分析给出子因素,从而确定各个闭门的关键绩效指标,以及各岗位的关键绩效指标。指标确定是要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要细化或标准化。对待可量化的指标我们可以用数值来表示,对待非量化指标用程度来表示,从而避免出现主管偏差等问题。其次,在考核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评估者的主观性因素如第一印象,近期效应、晕轮效应等,最后,应注意沟通和反馈,而且必须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应用于多元化报酬结果的制定中,论贡献确定报酬,避免考核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并及时发现评估考核过程中的失误及时纠正。 (四)通过薪酬调查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确定一个合理的薪资水平 为了保证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企业必须考虑本地区同行业相似规模的企业薪酬水平,以及本地区同行业的市场平均薪酬水平。要确定合理的薪资水平,企业必须进行薪资调查,收集最新的数据。企业可以委托专业咨询机构进行调查,并且在对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确定企业总体薪资水平。常见的薪资策略有以下几种:

1、市场领先策略,即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一般来说,处于高速成长期的高科技企业宜采取这种策略。

2、市场跟随策略,基于市场平均水平相当,适合于薪资承受能力弱,生产经营特点不突出,不能将薪资成本过多转嫁的企业。

3、低薪策略,即低于市场的平均水平,对于经营相对稳定,人际和谐的企业来说比较适合,有利于企业的低成本扩张。

4、上高下低,即高管人员薪资高于平均水平,而基层人员低于平均水平,这样既有利于吸引高级管理人才,又能适度控制薪资成本,适合于管理型企业。

5、下高上低,即基层人员薪资高于平均水平,而管理人员低于平均水平,适合于已取得明确市场地位,产品处于成熟期的企业。 (五)引入监督机制和沟通机制保证薪酬管理系统的有效实施 引入监督机制可以有效地避免薪酬系统运行中的不合理,减少人为的错误操作行为,而员工监督是最好的监督,因为其利益的相关性,员工会十分负责,而薪酬沟通能更好的发挥员工的监督作用,保障公正的薪酬制度得以公正的执行。注意与员工沟通薪酬,让员工明白公司为他们所付出的代价,实际就是企业的薪酬制度应透明化。实行保密薪酬制度的企业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强烈的好奇心理使得员工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同事的工资额,使得保密的薪酬很快的公开化了,即使制定严格的保密制度也很难防止这种现象。既然保密薪酬起不到保密作用,不如直接使用透明薪酬。实行薪酬透明化,实际上是向员工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薪酬高的人自有其高的道理,薪酬低的人也自有其不足之处;薪酬透明化实际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具体包括以下做法:

1、让员工参与薪酬的制定和考核工作,在制定薪酬制度时,除各部门领导外,又应该有一定数量的员工代表。核定员工绩效薪酬,可以采取上级建议,各级核定的方法,这样既可以避免由于上下级矛盾或过于亲密引起的过高或过低的判断,同时也可以使管理者从更高层次上审视员工绩效薪酬的内部公平性,减少有限视眼下对组织整体薪酬内部平衡的忽视。

2、发布文件详细向员工说明工资的制定过程,评定后制定的工资制度,描述务必详细,尽可能不让员工产生误解。

3、建立一个员工信箱,随时解答员工在薪酬方面的疑问,处理员工投诉。 (六)注意薪酬支付的技巧 在薪酬支付上应注意满足层次需求,虽然目前我们说工作不仅仅为了工资待遇,但是工资作为满足低层次需求的保障条件,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仍是硬道理。按照众所周知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说明,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只有满足低层次需求后,才能考虑更高的层次需求。薪酬可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它在提供员工衣食住行的同时,也为员工发展个人业余爱好。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提供条件,此外薪酬还是成就的象征,员工常常把薪酬看成是企业对他们工作的认可和欣赏。因此,再支付薪酬上,对收入较低的一般员工应用经济性的薪酬;而对于高层次人才,应该将经济性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结合起来,如果工资较高但是缺少培训和发展机会,仍然缺乏吸引力和激励性。从薪酬的支付时间上,我们应及时的发放工资和奖金。适当缩短建立工资的时间,有助于取得最佳激励效果。通常,频繁的小规模的奖励会比大规模的奖励更为有效。减少常规定期的奖励,增加不定期的奖励,让员工有更多的意外的惊喜,也能增强激励效果。

参考资料:[1]刘军胜.薪酬管理实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丁向阳.中国企业的薪酬问题与薪酬设计——曾湘泉教授在“第四届中日人力资源开发国际研讨会”上的报告[J].中国人才,2003,(2).

[3]刘昕.薪酬管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际蓝论文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谁有夜间人体感应灯的毕业设计论文及相关资料啊? 竹竿题目(竹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