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管理论文乡愁阶段论文(乡愁论文的参考文献)

乡愁阶段论文(乡愁论文的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3-05-28 07:25:08编辑:小编归类:管理论文

1. 乡愁论文的参考文献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1、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2、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今传五种说法。

①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②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③“窗”的通假字。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⑤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3、疑:好像。

4、举头:抬头。

译文: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扩展资料:

文学赏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

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2. 乡愁论文的参考文献怎么写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47年毕业于南京青年会中学,入金陵大学外文系,1949年转厦门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并兼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二年。1985年,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 。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其诗作如《乡愁》、《乡愁四韵》,散文如《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广泛收录于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教授于台湾逝世,享年89岁。

详细资料: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在秣陵路小学(原崔八巷小学),南京市第五中学(原南京青年会中学)读书。

1947年,毕业于南京青年会中学,分别考取北大及金陵大学。因北方不宁,入金大外文系。

1948年,创作初期,20岁,发表第一部诗集。

1949年,年初内战转剧,随母自南京逃往上海,再去厦门,转厦门大学外文系二年级下期。7月,随父母迁香港,失学一年。

1950年,5月到台湾,9月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三年级。

1952年,台大毕业,处女作《舟子的悲歌》诗集出版。以第一名考进联勤陆海空军编译人员训练班。

1954年,与覃子豪、锺鼎文、夏菁、邓禹平等人共创“蓝星诗社”。

1956年,退役。在东吴大学兼课。9月,与范我存结婚。

1958年,获亚洲协会奖金赴美进修,在爱荷华大学修文学创作、美国文学及现代艺术。

1959年,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回台任师大英语系讲师。

1961年,赴菲律宾讲学。在东吴、东海、淡江兼课。

1964年,应美国国务院之邀,赴美讲学一年,先后授课于伊利诺、密西根、宾夕法尼亚、纽约四州。

1965年,任西密执安州立大学英文系副教授一年。

1966年,返台。升任师大副教授。在台大、政大、淡江兼课。

1969年,应美国教育部之聘,赴科罗拉多州任教育厅外国课程顾问及寺钟学院客座教授二年。

1971年,由美返台。升任师大教授,在台大、政大兼课。

1972年,获澳洲政府文化奖金,暑假应邀访澳洲二月。应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之邀,赴港演讲。转任政大西语系主任。

执教港中大

1974年,应聘转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75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二年。

1980年,休假一年,回台担任师大英语系主任,兼英语研究所所长。

1981年,出席中文大学“四○年代文学研讨会”,初晤柯灵与辛笛,并宣读论文“试为辛笛看手相”。

1985年,离港返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研究所所长。行前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举办“余光中惜别诗会”,由戴天主持。

1990年,获选为台湾笔会会长。

1992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龚氏访问学人”。

1993年,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邀请担任“到访杰出学人”。

1995年,厦门大学邀请返校演讲,并颁赠客座教授。

1997年,香港中文大学举办“两岸翻译教学研讨会”,应邀发表主题演说。

2003年,获香港中文大学颁予荣誉文学博士。

2007年,荣聘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荣誉院长。

2010年,携夫人及女儿出访江南大学,并受聘为江南大学客座教授 。同年,余光中来到屈原故里湖北秭归,参加首届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专门创作了纪念屈原的诗歌《秭归祭屈原》 。6月17日,余光中参加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受聘为三峡大学客座教授,为该校师生作了题为《我的四度空间》的报告。

余光中

2011年3月24日,国立中山大学于其校逸仙馆举办“台湾书写·世界发光 余光中诗韵与音符的交响”的讲座,由国立中山大学外国语文学系余光中教授和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陈芳明所长,以谈话的方式面对学生演讲。4月,受邀出任浙江大学客座教授 。

2012年4月20日,受聘担任北京大学“驻校诗人”。

2014年4月,受邀担任澳门大学“驻校作家”。

2015年2月27日至3月6日,余光中教授访问香港中文大学,主持新亚书院六十五周年院庆学术讲座暨第二十八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其间,余教授主讲了三场公开讲座,探讨中西诗人和诗歌的特色与异同,并分享赏析诗歌朗诵的心得。

主要作品

作品名称 出版社出版 时间

《余光中经典》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年

《乡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

《石器时代》文艺出版社1952年

《歌》野风出版社1952年

《五陵少年》文星出版社1967年

《天国的夜市》三民出版社1969年

《敲打乐》蓝星诗社1969年

《在冷战的年代》蓝星诗社1969年

《白玉苦瓜》大地出版社1974年

《天狼星》洪范出版社1976年

《与永恒拔河》洪范出版社1979年

《余光中诗选(1949-1981)》洪范出版社1981年

《隔水观音》洪范出版社1983年

《紫荆赋》洪范出版社1986年

《梦与地理》洪范出版社1990年

《安石榴》洪范出版社1996年

《五行无阻》台湾九歌出版社1998年

《余光中诗选第二卷(1982-1998)》洪范出版社1998年

《高楼对海》台湾九歌出版社2000年

《藕神》台湾九歌出版社2008年

《左手的缪思》文星出版社1963年

《逍遥游》文星出版社1965年

《望乡的牧神》纯文学出版社1968年

《焚鹤人》纯文学出版社1972年

《听听那冷雨》纯文学出版社1974年

《青青边愁》纯文学出版社1977年

《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纯文学出版社1981年

《凭一张地图》九歌出版社1988年

《隔水呼渡》九歌出版社1990年

《从徐霞客到梵谷》九歌出版社1994年

《井然有序》九歌出版社1996年

《日不落家》九歌出版社1998年

《蓝墨水的下游》九歌出版社1998年

《连环妙计》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梵谷传》重光文艺出版社1957年

《老人和大海》重光文艺出版社1957年

《英诗译注》文星出版社1960年

《美国诗选》今日世界出版社1961年

《英美现代诗选》学生出版社1968年

《录事巴托比》今日世界出版社1972年

《不可儿戏》大地出版社1984年

《土耳其现代诗选》林白出版社1984年

《温夫人的扇子》大地出版社出版社1992年

《守夜人》九歌出版社出版社1992年

《理想丈夫》大地出版社1995年

成就荣誉

余光中著作展(香港中文大学)

1962年,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

1982年,54岁,《传说》获台北新闻局金鼎奖歌词奖。

1984年,56岁,获吴三连文学奖散文奖。

1985年,57岁,获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

1989年,61岁,主编的《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出版,并以此书获金鼎奖图书类主编奖。获选为联合副刊第一位“每月人物”。

1990年,62岁,获选台湾笔会会长。

1991年,63岁,获美西华人学会的“文学成就奖”、香港翻译学会的荣誉会士衔。

1994年,66岁,评论集《从徐霞客到梵谷》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1996年,68岁,《井然有序》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1997年,69岁,获吉林大学颁授客座教授名衔及东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名衔。获中国诗歌艺术学会颁赠“诗歌艺术贡献奖”。

1998年,70岁,广电基金会拍摄“诗坛巨擘--余光中”影集。获颁文工会第一届五四奖的“文学交流奖”、中山大学“杰出教学奖”、中华民国“斐陶斐杰出成就奖”、行政院新闻局“国际传播奖章”。散文集《日不落家》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七十大寿发表新作及新书出版等活动,被台湾电视公司“人与书的对话”选为1998年“十大读书新闻”之第六。

1999年,《日不落家》获颁吴鲁芹散文奖。

2000年,72岁,诗集《高楼对海》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2001年,73岁,获第二届“霍英东成就奖”。

人物评价

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梁实秋评)

余光中以诗歌创作为主,复以散文及评论扬名。其诗作多发抒诗人的悲悯情怀,对土地的关爱,对环保的指涉,以及对一切现代人事物的透视解析与捕捉。作者自传统出发走向现代,复又深入传统。 (中国台湾网评)

余光中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且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他因此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他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人民网评)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中国台湾网评)

在新诗领域,余光中是艺术至上的拥护者;而在散文中,他认为,通过教育的普及,在大众化的基础上,文学是有机会兼顾艺术化的。他将五四运动以来的散文,以口语入文的散文和大众化划上等号,而称艺术化的散文为现代散文,意味着这类散文兼具现代人的生活内涵和创作形式上的现代手法。(中国新闻网评)

余光中教授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大师,以现代诗和散文享有盛誉。余教授的诗作多抒发诗人的悲悯情怀,对土地的关爱,以及对一切现代人、事、物的透视、解析与捕捉。此外,余教授还从事评论、编辑、翻译,皆有杰出成就。余教授毕生创作、治学,诲人不倦,于艺文,于学术,于社会,贡献深远;哲人其萎,范典永垂。 (香港中文大学悼文)

余光中走了,在七十年的台湾文化史上,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从疼痛彻骨的迁徙流亡思乡,到意气风发的“希腊天空”的追寻,到回眸凝视决定拥抱枋寮的泥土,到最后在自己拥抱的泥土上又变成异乡人,余光中的一生就是一部跨世纪的疼痛文化史。(龙应台评)

余光中先生才兼诗文,情系两岸,学融中西,为人温良敦厚,是中国当代文学灿烂群星之一。巨星殒落,我心悲伤。今夜星光,地久天长。 (韩少功评)

3. 乡愁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农耕文化是宣传农村,歌颂农民的一种文学样式,思乡诗论文指抒发作者思念家乡的一种文学。

4. 乡愁引言

这句话的意思是等我投身军营,报效祖国达到一定年限后,我就回家陪你过闲云野鹤般的田园生活!这句话代表了男子即将出征时对妻子的依依不舍之情。

桑麻指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为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所以桑麻泛指农作物或农事。

【出处】

“桑麻”出自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

老朋友准备好了鸡和黄米饭,邀请我到他的农舍做客。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子,村子城墙外面青山连绵不断。打开窗子面对着谷场和菜园,我们举杯欢饮,谈论着今年庄稼的长势。等到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和你一起喝菊花酒,一起观赏菊花的美丽。

扩展资料

1.古诗中“桑”的意象

婀娜多姿的杨柳属于离人,苍翠长青的松柏属于贞士,枝繁叶茂的桑树则是属于农家妇女的。采桑缫丝是古代重要的农业活动,男耕女织是我国古代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桑树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产资料,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采桑养蚕是妇女主要的生产活动,桑的意象就自然地与女性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嫩桑叶的柔美亮泽,比女子青春亮丽、婚姻幸福。“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枯黄的桑叶飘零,喻女子青春不再、婚姻破裂。桑见证了妇女容颜美丽、爱情甜蜜、婚姻不幸的全过程。

活跃于桑林之中的女性有妖娆明丽的,如曹植《美女篇》:“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有坚贞机智的,如《陌上桑》:“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有天真活泼的,如晏殊《破阵子》:“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有孤独寂寞的,如张仲素《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有辛苦贫寒的,如来鹄《蚕妇》:“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造成采桑女“手挽长条泪如雨”的原因是统治阶级的剥削:“官家二月收新丝。”(唐彦谦《采桑女》)

桑树不会像梨树、槐树等植于庭院之中,只会长于乡野郊次,因而是田园乡村的标志。陶渊明《归园田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因为自己“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杂诗》),与农人“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炊烟、鸡鸣、狗吠、深巷、桑树,谈桑道麻,传达出特有的乡土气息。有桑的地方,就有人家,故桑林就成了家园代称。《诗经·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桑梓之情就是“思乡之情”。如蔡琰《胡笳十八拍》:“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陆机《百年歌》:“前言往行不复纪。辞官致禄归桑梓。”

桑木材质柔韧,农村最常见的扁担多用桑木做成,湖北恩施土家族有一首颇为流行的民歌《桑木扁担软溜溜》。古代用桑来做弓,并有特殊的含义,《礼记·内则》:“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古代风俗尚武,家中生男,以桑木作弓,则于门左挂弓一张,蓬草为矢,射天地四方,象征男儿应有志于四方。后因称生男为悬弧。如白居易《崔侍御以孩子三日示其所生诗见示因以二绝和》:“洞房门上挂桑弧,香水盆中浴凤雏。还似初生三日魄,嫦娥满月即成珠。”韦应物《始建射侯》:“男子本悬弧,有志在四方。”

“桑”与“丧”音近,故有“前不栽桑”之说,桑多被种于郊外。陶渊明《拟古九首》“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春蚕既无食,寒衣将谁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诗从种桑到桑树根株全毁这一过程,以桑喻说晋亡一段历史,用比兴手法寄托故国之思,“其痛愈深矣”。

桑树的果实桑葚,可以食。《氓》:“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而“桑落酒”则与桑仅是时间上有关联,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称“十月桑落,初冻则收水,酿者为上”,“桑落”就是桑叶凋落,这在北方正是农历九十月间。钱起《九日宴浙江西亭》:“木奴向熟悬金实,桑落新开泻玉缸。”毛滂《蝶恋花》:“桑落酒寒杯懒举。总被多情,做得无情绪。”

5. 乡愁论文题目

第一首:

征马连嘶行人出 ,稿砧一别若箭弦 。

第二首:征途行色惨风烟 ,稿砧刀头未有时 。

第三首:征马重嘶行人出 ,稿砧一别若箭弦 。

第四首:征人去年戍边水 ,稿砧刀头未有时 。

第五首:征人岂不思乡国 ,稿砧一别若箭弦 。

第六首:征衣一倍装绵厚 ,稿砧刀头未有时 。

6. 乡愁文献整理研究

有关山海关的记载有哪些?

早在春秋战国末期,山海关就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在当时,秦王赢政派大将王贲率军追击燕王僖,从山海关一直追到了辽东襄平。

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曾连续出巡,视察边疆。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东巡碣石。碣石山坐落在昌黎县城北,连绵起伏有大小上百座奇险峻峭的峰峦,顶尖呈圆柱形,远望如楬似柱,极像直插云霄的天桥柱石,山因此名“碣石”。

秦始皇到达碣石时,便派人在碣石山上刻下了“碣石门”3字。并修建了城郭和堤防等。秦始皇在此拜海,先后派卢生、侯公、韩终等两批方士携带童男童女去海上求仙,寻求长生不老药。

后来,清朝官修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永平府·临榆县》中记载:

秦皇岛,在临榆县西南二十五里,入海一里,四面皆水。相传秦始皇尝驻跸于此。

临榆县在明代属永平府,境内建制卢龙县、抚宁县、昌黎县、永平卫、山海卫。在1737年,清朝廷在山海关增设临榆县。因此,山海关在古代也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

1878年,地方志《临榆县志》对秦皇岛的描述比较详细:

秦王岛,距城西南二十五里,山脉由东转西,插入海中,横压水面,远望形如卧蚕,海阳镇之水口山也,上有观音寺。

从秦代以后,历代帝王将相都把这里看成兵家必争之地。汉武帝在公元前110年时“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并在在此筑有汉武台。

魏武帝曹操在207年征伐乌桓时,在回军途中,东临碣石。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09年,北燕国君冯跋在龙城,就是后来的辽宁朝阳称帝,他派游击将军褚匡率领移民5000余户,水运到“辽西临榆”,登陆到龙城。

553年10月,北齐军北伐时,在回师时,文宣帝登碣石山观看大海。在这期间,北齐军从秦代戍边的西北地方开始,沿燕山山脉修筑长城到这里入海。

598年,隋朝汉王杨谅出征高丽时,也曾到临榆关。614年,隋炀帝出征高丽时,也到榆关驻军。

唐太宗李世民出榆关征伐时,曾几次登临碣石观沧海,并在此吟诗与群臣唱和。

645年,唐太宗出征高丽,在回师途中祭吊阵亡将士时,又飞驰临榆关,会见了太子李治,并观海咏诗《春日观海》;

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

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

仙气凝三岭,和风扇八荒。

拂潮云布色,穿浪日舒光。

照岸花分彩,迷云雁断行。

怀卑运深广,持满守灵长。

有形非易测,无源讵可量。

洪涛经变野,翠岛屡出桑。

芝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

霓裳非本意,端拱且图王。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曾在《燕歌行》的诗中写道:

汉字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917年,契丹攻陷渝关,为了向中原进军方便,便毁关夷险,还将山海关一带划入契丹管辖,并设迁州、润州,还从迁来渤海国遗民在此垦荒。

宋朝时期的山海关,是辽金的移民重地,辽金曾在这里设迁州,为安定移民思乡情绪,一度将昌黎县改名望都县,将卢龙和迁安一带改名安喜县。

1368年,在河北长城以南的陡河以东地区设置平滦府。1371年,改平滦府为永平府。因为多次经历兵灾,永平府境内的人口稀少。这一年,徐达在北平操练兵马,他上奏皇帝,命都指挥使潘敬等人迁徙到永平府一带进行屯戍。

这是明代第一次大移民,移民大多安置在永平一带州县。移民们来到燕山以南的平原旷野,需要高山险隘或边墙作为屏障,才能避免蒙古骑兵的骚扰。

1373年,在东北的蒙古兵进犯燕山以南的抚宁县,明朝廷便把抚宁县城迁到了洋河西。后来蒙古兵进犯瑞州,明朝廷又撤销了瑞州,并将瑞州百姓迁到到了滦州。这样,永平府东部的广阔地区就没有了关隘。

1380年,元兵入侵,明军指挥刘广战死。千户王辂分兵在迁民镇、界岭口设下埋伏,堵截元兵归路。

明军又从燕河营出兵夹击元兵。元兵退走,到达迁民镇时,进入了明军的埋伏圈,元兵统领或被俘或逃遁。这次大捷,引起大将军徐达对迁民镇战略地位的重视。

迁民镇在隋唐设的渝关东4000米,北面是大山,南面是大海,东面山岭环绕,西面石河环绕,形势险要,简直是天造地设。

1381年,朱元璋批准徐达修筑北边长城。徐达经过多次实地勘验和精心规划,并创造性地利用了“就地取材、士卒担纲、粮为财源、军民同舟”这一科学方案,发动10余万边卒开始构筑明长城的庞大工程。

工程历时一年有余,关城建筑初现规模。于是,徐达把迁民镇改为山海关。山海卫辖一万户,南至海边,北至寺儿峪。自从修筑关隘后,在明初的一百多年间,蒙古兵不再袭扰边墙东段了,永平府的百姓得以享受太平生活了。

际蓝论文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那里有好的市场营销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