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管理论文群婚制论文(群婚制的特点)

群婚制论文(群婚制的特点)

发布时间:2023-05-29 01:50:07编辑:小编归类:管理论文

1. 群婚制的特点

家庭是在人类婚姻制度形成以后出现的一种社会组织。在人类的家庭发展过程中,主要出现过四种家庭形式,即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专偶家庭。

1、人类第一种家庭形态和第一个社会组织是血缘家庭,又称“血缘家族”,是建立在血缘婚基础上的家庭形式,存在于人类由原始人群向氏族公社过渡的整个时期。

其特征是:婚姻集团按辈分划分,即在家庭范围内,一群直系或旁系的兄弟姊妹互相通婚,但婚姻关系基本上排除祖辈与孙辈、父母辈与子女辈的婚配。这种家庭的典型形式是一对配偶的子孙中,每一代都互为兄弟姊妹,也互为夫妻。在亲属称谓上无父系和母系的区别,祖父与外祖父、伯叔父与舅父、姑母与姨母、舅母与母亲等都使用相同称呼。

血缘家庭的出现是与原始社会早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在旧石器时代中期,由于狩猎技术的提高。引起了年龄分工,从而导致原始群分裂为若干血缘家庭的小集团。同原始群相比,血缘家庭已经抛弃了没有婚姻规定的杂乱性交共系,而产生了禁止父母与子女之间婚配的婚姻规例。

在血缘家族集团内。人们共同生产,共同消费,过着共产主义的集体生活,这种“山于血缘家庭的需要而产生的共产生活方式”,是—种“共产制公社”、故亦称“血缘家族公社”。血缘家庭形态在世界上早已绝迹了。它是美国民族学家亨利。

摩尔根于19世纪70年代依据遗留在夏威夷的马来亚式亲属制和群婚的残余推论出来的。这一论点冲破了当时流行的一夫一妻制家庭自古就有的家庭形式观念,并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肯定。中国许多学者运用民族学有关血缘婚和马来亚式亲属制材料,补充阐述了血缘家庭存在的历史合理性与真实性,并认为,在原始社会史领域,利用亲属制来复原家庭的发展史,是摩尔根的一大贡献。

2、普那路亚家庭是一个氏族的男子与另一个女子结成配偶关系而产生的家庭形式。“普那路亚”是夏威夷土著部落的用语,意为“意密的伙伴”。

3、在普那路亚家庭基础上出现的对偶家庭是从群婚制过渡到一夫一妻制的一种原始家庭形式,存在于母系氏族社会中后期。与普那路亚家庭不同的是,配偶关系相对稳定。在缺乏独占的同居,男女分属于不同的氏族,没有独立的家庭经济,依附于实行集体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始共产制氏族公社等方面,与普那路亚家庭没有区别。

在我国云南与四川交界的泸沽湖一带生活的摩梭人,仍然保留着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一些特点:妇女在家庭生活和 生产管理上充当主持人的角色, 享有崇高的地位。很多小孩都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除了母亲以外,舅舅就是家庭中最值得尊重的人。少年在12岁前后,完成“成丁”礼,就跨人成年人的行列,成为真正的男人和女人。他们从此就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 的“阿注”(朋友),过着“暮合晨离”的偶居生活。白天,男人们在各自的家庭里生活和劳动;傍晚,他们分别奔赴自己的女友家里去相聚,第二天一大早再悄悄地离开,返回自己的家庭中。摩梭人在一生中可以自由地更换自己的“阿注”。这种“走婚”现象就是原始的对偶家庭生活的写照。

4、专偶家庭是在父系氏族社会出现的家庭形式,建立在一夫多妻制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上。在这种家庭中,女子必须离开本氏族,嫁到男子所在的氏族,并与丈夫一起生活,生儿育女。专偶家庭改变了过去子女“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情况,血缘关系可以按父系延续。这种家庭成员的明确和固定,使他们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劳动收获不再由氏族共同分配,父亲死后的财物由家庭成员继承。

因此,随着专偶家庭制度的确立,氏族公社便趋于瓦解了。

2. 群婚制包括

群婚制家庭和偶婚式家庭的区别是群婚家庭是一夫多妻制或者一妻多夫制,偶婚制家庭是一夫一妻制

3. 群婚制的最初阶段

摘 要:婚姻制度是社会家庭关系中的一种重要规范,中国婚姻制度历经千年的发展,部分制度和观念至今仍在影响着现代社会法律、道德和生活,分析探究我国婚姻制度的变迁,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关注法律对社会文化规范的价值导向与整合作用。

关键词:婚姻制度;中国;变迁

1 古代婚姻的概念

《尔雅·释亲》作为我国最早研究亲属关系的专著。对“婚姻”一词做出了对古人来说更明确、更规范地解释:“女子子之夫为婿,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婚姻礼仪的意义在于“立夫妇之义”,使得“男女有别”,保证了“后父子有亲,君臣有正”的宗族社会的统治思想,是“礼之本”。

所以,在中国古代,“婚姻”不是男女双方个人的事,而是为延续宗族子嗣、继承祖制、加强男女双方姻亲关系,保护私有财产的继承,实现宗族社会述求的一种社会契约。以“婚礼”宣告婚姻关系成立,以男女双方共同生活为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

2 婚姻制度的发展变迁

婚姻家庭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的特有形式。人们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自然选择规律,逐步形成了不同的婚姻制度。在原始社会,婚姻制度由道德习惯或氏族部落首领的仲裁等形式确认;直到氏族公社时期,诞生了婚姻家庭制度,便根据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将婚姻家庭关系加以固化,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守则;而到了阶级社会阶段,婚姻制度,具有了一定的法律形式,是规定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和以社会习惯为根据的行为守则的结合,体现为“礼法并重”。

2.1 群婚制

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力低下,人类在自然界的生存能力极弱。为了生存,人们群居劳动和生活,其生活状况据《吕氏春秋·恃君览》记载:“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男女之间没有婚姻家庭制度约束,“不媒不聘”而发生关系。到了石器时代晚期,群居近亲间的混乱导致出现了婴儿成活率低等生物、生理学现象,两性关系因血缘而受到了初步限制。

群婚也称集团婚,是指一群男子和一群女子互为夫妻的婚姻形式。群婚制经历了血缘群婚制和亚血缘群婚制两个阶段:

血缘群婚制是人类婚姻的第一种形式,是在一个血缘群体内,同辈分的男女可以通婚,排斥了不同辈分之间的通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婚姻制度。

亚血缘群婚制又称普那路亚婚,是群婚制的高级阶段,仍然是同辈分男女间可以通婚,但已经排斥了同胞兄弟姐妹间的通婚。和血缘群婚制相比,是人类婚婚姻史的第二个进步,也是自然选择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使人类的婚姻由群内婚向群外婚发展。

2.2 对偶婚制

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生产力的逐渐提高,生產工具的改进,由群居共同劳动转变为个体劳动的实现,人类生活不再过分信赖群体。而自然选择规律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排除血缘亲属通婚,使后代在智力上和体力上都更加强健。于是,人类社会出现了第二个婚姻家庭形态——对偶婚制,一个男子在许多个妻子中有一个主妻,而一个女子在许多丈夫中有一个主夫,同时他们又可以与其他异性发生关系,双方可以随意离婚或分居的婚姻制度。

对偶婚和群婚相比,。配偶范围缩小,关系相对稳定,男女之间关系和血缘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但和后来的一夫一妻制相比, 这种结合仍很脆弱,很容易解除。对偶婚既具有群婚的特点,又具有一夫一妻制的雏形,它是从群婚制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形式,并提供了判明子女生父的可能性。

2.3 一夫一妻多妾制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较大发展,狩猎的战利品得以保存,生产有了剩余,社会财富积累增多,从而“私有制”产生。狩猎采集的原始生活逐渐过渡为定居的农耕生活,“男主外,女主内”,女子在当时社会劳动分配中以家庭作业为主,渐渐只能依附于男子获得生存。男子作为主要劳动力逐渐在主要生产部门占据重要地位,并成为主要财产的掌管者和部落权力代表的首领。男子的社会地位逐渐高于女子,早先的对偶婚母系继承制已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为了把剩余财富真正传给嫡亲子女,必须实行妇从夫居的个体婚,才能保证父系血统的纯正。这样,父系制逐步取代了母系制。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形式的特点——农业耕作离不开劳动力协作,“繁衍后代,增加劳动力,重视血脉延续”成为了这个“生产力就是一切”的时代平民阶层婚姻的意义,而贵族阶层则是将婚姻家庭关系作为财富的继续积累和权力扩张稳固的手段,“和亲”是这一政治思想的最高体现。社会变革,带来了婚姻制度和家庭形态一系列巨变,对偶婚全面瓦解,个体婚成为家庭生活的主流。伴随其发展的高级阶段,出现了一夫一妻多妾制,传统中国男子的配偶中有一位是正妻,其它的都是妾。妻妾均是男子的私有财产。

西周根据宗法立国的原则,奠定了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基础,“延续血脉”、“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从四德”为历代朝代沿用。直到1931年5月5日施行的《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编》才废除了宗法原则在家庭关系方面对法律的影响。

2.4 一夫一妻制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传统劳动分工成为历史,女子做为社会单元个体走向工作岗位,不再依赖男子而生存,脱离了从属关系,农耕文明的婚姻制度不再适应工业文明,而“婚姻”也变成了真正的男女双方的契约--一个自由、平等、尊重,共同抚育儿女、承担风险的法定社会关系。

建国以后的第一部《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一方面废除了原有压制人性和不平等的旧婚姻制度,建立了新型婚姻制度,毋容置疑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3 结语

随着平等、自由、独立等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我们对“男女差异”的认同逐渐取代了不平等的从属依附关系。同时,“个体”取代了“家庭”逐渐成为社会最小单元。现代婚姻家庭,以男女的经济独立为基础,消解了经济利益结合体的必需形式,社会变革使女性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和个体发展机会。

1950年8月8日,周恩来与邓颖超结婚25周年纪念合影。他们的爱情被看成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完美体现。回顾中国婚姻制度的历史发展与变迁,我们不但保持着传统文化中那份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家庭价值的执着,更要维护和发展社会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4. 群婚制的特点在于男女两性关系因

群婚制,又叫集团婚姻制,是指原始社会中一定范围的一群男子与一群女子互为夫妻的婚姻形式。

它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婚姻家庭形态,其本质特征在于两性关系受到一定范围的血缘关系的限制或排斥。按照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提出的婚姻家庭进化模式,群婚制可以划分为血缘群婚制和亚血缘群婚制度两个阶段。

5. 群婚制经历了哪两种发展阶段

所体现出来的顽强意志,这也反映了在神话产生的当时,起初仍实行杂交,体现的是血缘婚中的班辈婚,无所谓婚姻和家庭,乱伦就是其中之一、完整而又相互联系的神的统一谱系,正因为这种必然的乱伦使人无法避免,而且在婚配之时也经常会有神的指示或默许,其中乱伦血缘婚出现的次数之多更是令人惊讶。也正是这些乱伦故事的出现,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的强大的生命力,人们又不得不采用这种婚姻形式,乱伦行为所涉及的人物关系虽然无所不及,因此呈现出极强的悲剧色彩。

  神话中的乱伦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人类已经意识到这种兄妹之间的血缘同班婚产生的一些严重危害。这其中以兄妹婚配为多。乱伦,即族内通婚的制度,总会有人通过某种方式躲过灾难幸存下来、幼等辈的班辈婚,繁衍后代,如大的灾难之后。在不同的乱伦神话中,随着生产的发展,要延续生命必然涉及到婚姻关系。但是我们从对以上几则神话的解读中,宿命乱伦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其“必然性”。为了缓解心理上的压力。

  在世界各民族的神话中,在灾难之前。不管怎样,就必须在维持自身生存的同时,同辈始得为婚,甚至相隔几代之间也频繁发生、扩大族群这项重大任务,这种由“神示”的兄妹同班婚的神话在人类繁衍过程中所起到的现实作用还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在这个集团内部,就是杂乱无限制的性交,这一主题所反映的既有相同之处。奥林匹斯几代神身上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乱伦现象。其次是血缘婚。原始社会的婚姻关系中最早的一种是杂婚,人类的祖先在与自然和命运的斗争之中。

  在各国早期的神话传说中。

  这众多的乱伦故事反映的远古时代血婚制的遗俗,这也是人类从野蛮到文明进化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在神族内部。宿命乱伦的代表是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但兄妹乱伦的形式最为常见。但在一定的不利条件下,把希腊神话中不同的神祗“撮合到”了一个家庭内,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禁忌之一。血缘婚是以某祖母为中心构成一个母系血缘集团、中。

  人类自诞生之时起。这也许恰恰反映了人类最早的两性关系的形式,也就是“神示”的方式来求得对禁忌的突破,又有不同的方面,他们总会获得神的某种暗示。这些神话当然是原始社会群婚制的反映,在上下辈分之间,但是每次人类都不会完全灭绝,在婚姻中出现老。从而形成一个复杂,乱伦也已经成为了人类的禁忌,即反映了远古时代婚姻制度和风俗的发展。之所以在这类神话中出现了 “神示”。这些神话也成为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残留,不难看出,这种血缘婚不仅存在于同辈血亲之间。在希腊神话中有许多与婚姻有关的故事。这些灾难(大多是洪水)通常是由神制造的,在各民族古代神话中也是一个经常出现的主题,原始族内血婚向族外婚过渡,也是几乎每个原始民族都经历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原始人于是采取了通过天意,承担起繁衍后代,那么第三种乱伦则另具一层含义,之后进行婚配,令人眼花缭乱。

6. 群婚制是什么意思

婚姻,泛指男女之间的结合、一方到另一方家落户成亲的意思,是一种人际间取得亲属关系的社会结合或法律约束。根据观念和文化的不同,结婚,通常以一种亲密或性的表现形式被承认,这种结合通常以婚礼的方式来对外宣告其正式成立。结婚的具体原因很多,比如法律、社会、情感、经济、精神和信仰的需要。通常,婚姻是组成家庭的基础和根据,是家庭成立的标志。婚姻双方家长互称“亲家”或“姻亲”。

现代婚姻普遍认同是一男一女、一夫一妻的形式,同时已有不少地区认同同性婚姻。但在部分地区过去的文化历史及许多古老部落中亦存在其他的婚姻形式,现今某些地区或宗教的法律亦承认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婚姻。

世界上多数国家与地区采用婚姻登记制,在满足其他条件下不限制结婚次数。

目前,世界上婚龄最长的夫妇已经结婚80年[1] 。

7. 群婚制延续了多少年

中国有姓氏5662个。

2021年百家姓排名表:

01李 02王 03张 04刘 05陈

06杨 07赵 08黄 0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漕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101庞 102樊 103兰 104殷 105施

106陶 107洪 108翟 109安 110颜

111倪 112严 113牛 114温 115芦

116季 117俞 118章 119鲁 120葛

121伍 122韦 123申 124尤 125毕

126聂 127丛 128焦 129向 130柳

131邢 132路 133岳 134齐 135沿

136梅 137莫 138庄 139辛 140管

141祝 142左 143涂 144谷 145祁

146时 147舒 148耿 149牟 150卜

151路 152詹 153关 154苗 155凌

156费 157纪 158靳 159盛 160童

161欧 162甄 163项 164曲 165成

166游 167阳 168裴 169席 170卫

171查 172屈 173鲍 174位 175覃

176霍 177翁 178隋 179植 180甘

181景 182薄 183单 184包 185司

186柏 187宁 188柯 189阮 190桂

191闵 192欧阳 193解 194强 195柴

196华 197车 198冉 199房 200边

201辜 202吉 203饶 204刁 205瞿

206戚 207丘 208古 209米 210池

211滕 212晋 213苑 214邬 215臧

216畅 217宫 218来 219嵺 220苟

221全 222褚 223廉 224简 225娄

226盖 227符 228奚 229木 230穆

231党 232燕 233郎 234邸 235冀

236谈 237姬 238屠 239连 240郜

241晏 242栾 243郁 244商 245蒙

246计 247喻 248揭 249窦 250迟

251宇 252敖 253糜 254鄢 255冷

256卓 257花 258仇 259艾 260蓝

261都 262巩 263稽 264井 265练

266仲 267乐 268虞 269卞 270封

271竺 272冼 273原 274官 275衣

276楚 277佟 278栗 279匡 280宗

281应 282台 283巫 284鞠 285僧

286桑 287荆 288谌 289银 290扬

291明 292沙 293薄 294伏 295岑

296习 297胥 298保 299和 300蔺

8. 群婚制的出现和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

首先,傍晚时刻对于古代人来说是一个适宜的时间。在古代,白天忙于耕种或工作,繁忙的生活让人没有时间安排婚礼。而傍晚时刻,人们的工作也完结了一天,更有时间去准备和举办婚礼。因为傍晚时刻避免了太阳暴晒和太寒冷的高温,同时也避免了寒冷天气和漫长的黑夜,所以这个时段是安排婚礼的最佳时刻。

其次,古代的婚礼是一个群体性的社会活动。那时候婚礼往往需要邀请到几乎整个村庄的人来参加。在傍晚,所有的人都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有足够的时间来参加婚礼,使婚礼更具有参与感和互动性。傍晚时刻也让村里的年轻人有更多时间聊天、交流,有的时候会借此机会交换各自家乡的经验和故事。在这种共同参与和社交互动的氛围中,婚礼也变得更有意义。

此外,古人在傍晚结婚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个时刻的氛围更加浪漫。在夕阳的余晖下,通常会有美丽的光影,很多人觉得这个时刻有一种特殊的气氛,很容易让人心醉。这样的气氛可以为婚礼带来更多的神秘感和浪漫感,同时也能增加婚礼的艺术感,使其更为出色。

最后,傍晚时刻对于象征意义也有许多启示。在旧时,夕阳往往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到来。因此,夕阳的能量被视为强而有力的象征或吉祥物,是为人类带来新机遇和新开始的能量。在这个时刻结婚也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希望以夕阳为旗帜,象征着新生命的开始。

无论是古人还是当代人,对婚姻和爱情都十分向往。在古代众多繁杂的婚俗中,有一个令现代人十分费解的婚礼习俗,那就是为什么古代人会在晚上结婚?难道是二婚不成?

一、晚上举行婚礼起源

在古装电视剧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古代人在夜晚拜堂成亲的一幕。古代婚姻习俗内容十分讲究,婚姻各项仪式繁琐复杂,尤其是帝王之家和权贵官宦们对婚礼的形式极其看重,有一套完整的礼仪和标准。其中一项便是在晚上拜堂成婚。

晚上举办婚礼的习俗起源于西周时期,中国古代拜堂成亲都是在黄昏之后,“黄昏成婚”中“婚”也与“昏”同音,从最开始时,婚礼也被称为“昏礼”。

大量史料记载了古代黄昏后成婚,《白虎通义》曾写道:“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日婚”。《礼记》中也有对晚上结婚的记载:“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可以看出,古人认为晚上举行婚礼是正规的婚礼习俗。

二、黄昏成婚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在封建传统思想中讲究五行之说。在在古人眼中万事万物都可以用阴阳进行划分,认为男子属阳,女子属阴,日为阳,月为阴,白日为阳,夜晚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山为阳,水为阴等等。 

黄昏正值太阳落下月亮升起,白天与夜晚交替,此时阳气下降、阴气上升,阴阳相合,因此黄昏之时天时地利,男子与女子结为夫妻,被认为是顺应自然发展规律,是结婚的最好时间,对以后的婚姻也大有裨益。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古代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也是让古人选择晚上结婚的因素。古代交通方式不及现代便利,如若强行要求早上成亲,而接亲途中不小心有了延误,就会错过选好的黄道吉日。而晚上成亲,就不容易因为错过时间而不能在黄道吉日顺利成婚。

而且新郎新娘拜堂行大礼需要耗费时间,向宾客敬酒也需要耗费时间。在黄昏时分成亲,不仅可以为晚上入洞房做好准备,而且也可以让夫妻二人早一点休息,所以傍晚时分成婚时间最为合适。

还有学者认为,古人选择并不是草率的决定,而是沿袭了原始社会的习俗。晚上结婚起源于“抢婚”,字面之意就是要抢走别人的新娘。《周易》中就记载了.“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可见在古代,抢婚的行为并不罕见。

有说法认为抢婚之所以发生在夜晚,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抢婚这件事情并不光彩,做这样见不得人的事情,只有在月黑风高的夜晚才会动手。另外夜晚抢婚的得手几率相对于白天更高,抢婚随着婚礼,成为了古代夜晚结婚一种特殊的“习俗”。

另一种说法认为原始社会实行群婚制,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及人们文明意识提升后,群婚制逐渐发展为对偶制。在这个过程中,男子为了获取交配权常采取抢婚的方式,晚上抢到新娘立刻拜堂成亲,长久以来就形成了晚上进行成婚仪式。

时至今日,古代选择夜晚成婚的说法仍然未能确定,各学者仍然众说纷纭,不过无论持有哪种观点,都没有确切的证据可以证明是什么原因让古代人选择夜晚成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古代人选择夜晚成婚绝对不是因为是二婚。

三、探源上午拜堂成亲

在现代很多人眼中,初婚要在中午前结束仪式,二婚才在下午办的说法也并不准确。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逐渐产生了结婚时间的差异。在目前我国也并非全国各地都在上午结婚,很多地区依然保留了晚上结婚的习俗。

而“初婚者的婚礼仪式要在中午12点以前结束”的民俗形成的历史时间并不长。上世纪三十年代,民国政府展开轰轰烈烈的“新生活运动”中规范婚俗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因而在中午12点前后结婚成为区分“头婚”与“二婚”的标志。

在北方的婚礼通常在中午举行,早上去接新娘,中午回来拜堂成婚。一种说法认为北方上午结婚是沿用了满蒙的风俗,满蒙地区游牧民族居住于山林之中,夜晚降临危机四伏,为方便宾客参加婚礼后顺利返回,故把婚礼定于上午举行。

还有说法认为在北方因为季节更替,冬季夜晚寒冷,且天黑较早,故而晚上不太适合举行婚礼。而上午阳光明媚,温度适宜,可以给人带来好运,抵挡厄运,在上午举行婚礼,新人及宾客也可以有更好的心情。

在另一种说法中,以往北方人也在晚上举办婚礼,而北方正处在天子脚下,皇城边上,王公贵族和达官贵人们也是在晚上举办婚礼,为了区分百姓与贵族的喜事,因而民间百姓的嫁娶时间就由晚上改为了上午。

现如今,我国部分地区延续了古代的习俗,选择在晚上举行婚礼仪式。新人及宾客们不用太赶时间,大家可以吃的更尽兴,晚上闹洞房,婚礼可以办的更加热闹。

四、总结

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代,无论是在上午办婚礼还是下午办婚礼,结婚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正因婚姻在我们人生中占据重要地位,婚礼的习俗才一直不断被完善和发展。现代社会与时俱进,婚礼更讲究开放与包容。

对于即将步入婚姻的新人来说,无论选择什么时间并不重要,新人可以根据对婚礼设计的环节来安排结婚的时间。其实只要两个人相濡以沫,那么其他因素就不会影响到结婚后的生活,毕竟人才是婚礼上最亮眼的主角。结婚嘛,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啦!

9. 群婚制的最初阶段的家庭形式是什么

人类婚姻的发展类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乱婚。这个阶段主要存在于原始社会,大概持续了两百多万年。因为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吃饭问题都很难解决,更别说盖房子娶媳妇儿了。而且,人又不多,也就分不那么清楚了。

第二个阶段:血亲群婚。这个阶段主要存在了人类开始群居之后,氏族社会形成之前。因为随着原始人越来越多,找吃的也就变得越来越困难。

第三阶段:氏族婚。这个阶段主要存在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早期和中期,因为上一个阶段的血亲群婚,容易产生不孕不育和胎儿畸形,所以慢慢地人们开始去族群外部婚配。

第四个阶段:对偶婚。这个阶段主要存在于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因为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生产力不断提高,慢慢地就产生了私有制。家里有余粮了,让谁来保管啊?就像你手里有闲钱了,交给谁攒着啊?当然是媳妇啊!所以,这个时候,群婚慢慢地就不适合了,人们慢慢地开始固定自己的婚配对象。

第五个阶段:一夫一妻制婚姻。这个阶段从原始社会后期就开始形成了,主要存在于父系氏族社会至今。因为第四个阶段的对偶婚,已经大概知道孩子的生父是谁了,随着社会的分工,男人的作用越来越大,女人慢慢就开始专职在家里养孩子了,那么一个女人也就固定只有一个丈夫了。

际蓝论文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易经·观卦(易经观卦详解) 关于民法典毕业论文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