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科技论文鲁绣的起源(鲁绣起源于)

鲁绣的起源(鲁绣起源于)

发布时间:2023-06-07 04:25:08编辑:小编归类:科技论文

1. 鲁绣的起源

刺绣

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

说简单点,就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两三千年历史。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

刺绣的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刺绣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艺术装饰,如服装、床品、舞台、艺术品等。

顾绣针法,最主要继承了宋代最完备之已成绣法,更加以变化而运用之,可谓集针法之大成。用线主要仍多数用平线,有时亦用捻线,丝细如发,针脚平整,而所用色线种类之多,则非宋绣所能比拟。同时又使用中间色线,借色与补色,绣绘并用,力求逼真原稿。

又视图案所需,可以随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暹罗斗鸡尾毛,薄金、头发均可入绣别创新意,尤其利用发绣完成绘画之制作,于世界染织史上从未一见,即此可知顾绣有极其巧妙精微之刺绣技术。

二、刺绣历史

刺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刺绣,又称丝绣。中国是世界上发现与使用蚕丝最早的国家,人们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养蚕、缫丝了。随着蚕丝的使用,丝织品的产生与发展,刺绣工艺也逐渐兴起。

在我国,刺绣的历史极为久远。据《尚书》记载在四千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宋代时期崇尚刺绣服装的风气,已逐渐在民间广泛流行,这也促使了中国丝绣工艺的发展。此后,又历经秦汉、唐宋、明清各朝的发展,我国的手工刺绣技艺,呈现出了繁华缛丽的景象。

古代称"黹"、"针黹"。后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刺绣,起源于人们对装饰自身的需要。史传黄帝时代就有彩绘花纹的记载。也就是说古代原始人类早懂得用色彩来美化自己。开始时将颜色涂在身上,"称彰身";再进一步刺在身上,称"文身";后来就画在衣服上,再发展成绣在服装上。

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陇绣、湘绣、蜀绣,号称「五大名绣」。

此外,还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麻绣和苗绣等。

刺绣,在古时又称「女红」。那时,每个女子必备的技艺就有刺绣。女子在绣房一针一线,织就着属于自己的岁月年华,万千情思也藏在了那细细的绣线上。

三、刺绣文化

元代绣品传世极少,台北故宫博物院仅有一幅作品,由作品观之,仍承继宋代遗风。元人用绒稍粗,落针不密,不如宋绣之精工。 元代统治者信奉喇嘛教,刺绣除了作一般的服饰点缀外,更多的则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被用于制作佛像,经卷,幡幢,僧帽。

以西藏布达拉宫保存的元代《刺绣密集金刚像》为其代表,具有强烈的装饰风格。山东元代李裕庵墓出土的刺绣,除各种针法外,还发现了贴绫的作法。它是在一条裙带上绣出梅花,花瓣是采用加贴绸料并加以缀绣的做法,富有立体感。

明代的染织工艺,至宣德间始变发达。明代刺绣以洒线绣最为新颖突出。洒线绣用双股捻线计数,按方孔纱的纱孔绣制,以几何纹为主,或配以铺绒主花。

清代刺绣,宫廷御用的刺绣品,大部分均由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的画人绘制花样,经批核后再发送江南织造管辖的三个织绣作坊,照样绣制,绣品极工整精美。除了御用的宫廷刺绣,同时在民间先后出现了许多地方绣,著名的有鲁绣、粤绣、湘绣等、京绣、苏绣、蜀绣等,各具地方特色。苏、蜀、粤、湘四种地方绣,后又称为"四大名绣",其中苏绣最负盛名。

苏绣全盛时期,流派繁衍,名手竞秀,刺绣运用普及于日常生活,造成刺绣针法的多种变化,绣工更为精细,绣线配色更具巧思。所作图案多为喜庆、长寿、吉祥之意,尤其花鸟绣品,深受人们喜爱,享盛名的刺绣大家相继而出。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苏绣出现了创新作品。光绪年间,余觉之妻沈云芝绣技精湛,闻名苏州绣坛。沈氏30岁时,逢慈嬉太后70寿辰,沈氏绣了"八仙庆寿"的八帧作品祝寿,获赐赠"福""寿"两字,因而改名沈寿。

沈绣以新意运旧法,显光弄色,参用写实,将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表现于刺绣之中,新创"仿真绣",或称"艺术绣",针法多变,富立体感。

而如今,这项精美绝伦的工艺,早已走出国门,成为国际舞台上一道美丽风景。当传统技艺在时尚领域,便绽放出奇异光彩。更彰显出民族文化超凡脱俗的魅力。

现在,中国的刺绣工艺几乎遍于全国,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各具特色,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名绣。发展到今天的刺绣艺术品,工艺精细复杂。

青岛永新丽佳商贸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儿童刺绣姓名贴、防水姓名贴、织唛印刷姓名贴、及各种个性图案定制,刺绣工艺品定制生产销售的DIY个性定制化生产公司。产品主要面向幼儿园及中小学生,用途主要为:防止孩子衣物用品混淆,造成交叉感染。经过姓名贴市场多年的进步和发展,如今刺绣姓名贴已经是全国各地多所幼儿园要求的入园入学必备产品!还有很多喜欢个性化刺绣定制产品的中高端消费人群或企业也在不断增多。

公司最早于2012年开始进行小规模代工生产,随后一直致力于周边市场开发,为周边多所小学和幼儿园提供了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得到了客户的一致认可。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周边市场已满足不了日常产能,故于2016年正式成立了永新丽佳商贸有限公司,开始向其他城市延伸业务范围,其后一直深耕线下团购市场,为数万儿童和个性创意者提供了优质的刺绣定制产品。

随着个性定制化时代的到来,线下市场竞争加剧,多批次少批量的个性生产模式已经到来,线上市场也迎来了个性定制产品的大爆发。

我们深刻意识到发展线上已是刻不容缓,个性化、品牌化、多样化将是未来的趋势,故于2018年由我司股东,实际控股人王永超先生正式向国家商标总局提交了《贝心果》商标的注册申请,并于2019年上旬正式获得批准!

《贝心果》品牌的含义是:每个宝贝都是长在父母心头的果实。服务每个宝贝、每个家长、每个客户、为他们提供精致的刺绣产品,便是我们品牌创立的初衷。

作为一家从事生产定制类产品的企业,我们深知个性化、品牌化、规模化的重要性,目前,我司已有在职员工40余人、有多头电脑刺绣平台24台、CAD激光全景裁边机6台、自动剪线机3台、热转印机2台、设备总投入400多万元,规模位居青岛市刺绣业内前列!

作为一家土生土长的中国企业,我们也在积极履行中国企业责任,为使国内机械生产厂商的技术和规模得到长足进步,我司所有核心工业设备均采购自国内,且无论是设备加工速度和精度都已超越同等进口设备!

我司一贯秉承“服务第一”“客户至上”“关怀员工”的三位一体的中心经营理念,长路漫漫,道阻且长。我们相信带着这样的精神,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不断发展壮大,一步一个脚印的往规模化,品牌化迈进!

2. 鲁绣起源于

中国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年画、刺绣、风筝、编织、玩具、剪纸等民间美术。代表及其特点如下:

一、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画,其他还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

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内容有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表达人们祈望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

中国著名的三大“年画之乡”是: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这些地方所生产的年画深受城乡人民喜爱。

二、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古代称“黹”、“针黹”。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代表是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此外尚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麻绣和苗绣等,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绣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装,歌舞或戏曲服饰,台布、枕套、靠垫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民代刺绣种最著名的是顾绣。

三、风筝:为中国人发明,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其学生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

风筝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2000余年。相传“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到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的。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吉祥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它因物喻义、物吉图案,将情景物融为一体,因而主题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对凤鸟迎着太阳比翼飞翔的图案,称为“双凤朝阳”,它以丰富的寓意、变化多姿的图案,体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美好幸福的追求。

中国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大体有“求福”、“长寿”、“喜庆”、“吉祥”等类型,其中以求福类图案为多。 中国风筝目前以山东省潍坊最有名。

四、剪纸: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样式千姿百态,形象普遍生动而受欢迎。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1.南方派,代表为广东佛山剪纸和福建民间剪纸。

2.江浙派,代表为江苏扬州剪纸和浙江民间剪纸。

3.北方派,代表为山西剪纸、陕西民间剪纸和山东民间剪纸。

库淑兰(1920--2004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剪花娘子”她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杰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朱华梅,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美术学会河南分会会员,在二十多年的探索创新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代表了商城剪纸的优秀品质和独特的工艺风格。在舞台布置、居室装修、礼品设计、婚礼庆贺等生活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五、传统编织工艺品:编织工艺历史悠久,它的起源早于陶器。陶器制造最初是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后来人们发现这编织物烧毁毁了,而粘土模型却保存下来成了陶器,这说明人类是先有编织工艺,而后才掌握制陶工艺。新石器时代就有各种竹编器物,如篓、篮、箅、簸箕等,而且编织技巧已相当成熟。到战国的竹器,汉代的彩箧。制作就相当精美了。到唐代,闽、粤一带的藤器,北方沧州的柳箱,薄州的麦杆扇就已是著名的土特产品了。

中国编织工艺具有就地取材、价廉物美、广泛的群众性以及浓厚的民间特色与地方风格等特点。其中安徽舒城的舒席、湖南益阳的水竹凉席是著名的传统产品。另外,浙江东阳与嵊县的竹编.宁波的纺席、麻编网袋,山东烟台的草编,四川新繁的棕编,广东的藤编、葵编,湖北嘉鱼的柳编等,也是闻名的出口商品。

藏族、蒙族、维吾尔族等的毛、麻编织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品种繁多、形式独特、色彩艳丽、民族风格浓厚、地域特色鲜明而闻名遐迩。它是琳琅满目的藏族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

六、中国传统玩具: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手工制作玩具,俗称「耍货」。它们与民俗关系密切,具有一定的传承历史。传统玩具的生产采取了一家一户的作坊式加工方法,成为代代相传的地方和家族手艺,其材料大多采用天然的泥、木、竹、石、布、面、金属、皮毛等等。传统玩具的题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表现的是民众的信仰、习俗和戏曲、传说、民间文学等内容。它的造型、色彩和结构随意、主观,具有原始文化和乡土艺术的特点,反映了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中国传统玩具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类和地方风格,并一直伴随着人们的成长。时至今日,虽然许多玩具已改头换面,但个中的涵义及先人的智慧却仍长存其中

3. 鲁绣的传承与现状

刺绣是中国古代工艺之一。在古代,刺绣被称为针线活,因为刺绣是绣在织物上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刺绣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之一,在中国已有二三千年的历史。

刺绣,在古代被称为针线活,是指用针线画彩色线,并将设计好的图案绣在带针的纺织品上刺绣纹样是一种具有刺绣痕迹的工艺。在古代,它被称为“缝纫”和“针线活”。因为刺绣大多是妇女做的,所以它是“针线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刺绣是中国古代工艺之一。它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史记》记载,早在四千年前,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衣绣”。

他们都有自己的风格,并已传承了很长一段时间。刺绣中有几十种针线活儿,如针线活儿、套针线活儿、扎针线活儿、长短针线活儿、打针针线活儿、纯金活儿、刺沙活儿等,色彩丰富,各具特色。到了周朝,就有“绣花与履职并重”的记载。湖北、湖南出土的刺绣水平很高。唐宋时期,刺绣用于书画、装饰品等,明清时期,宫廷刺绣规模很大,民间刺绣进一步发展。先后生产苏绣、越绣、龙绣、湘绣、蜀绣,被誉为“五大名绣”。此外,还有固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边绣、汉绣、马绣、苗绣,

刺绣按用料可分为丝绣、羽绣和发绣。刺绣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舞蹈或戏曲服、桌布、枕套、靠垫等生活用品、屏风、壁挂等摆设。明代最著名的刺绣是顾绣。在渭南,刺绣已经代代相传,遍布全市。有上百种。主要有枕头、童帽、裹腹布、窗帘、鞋垫、床围、针线袋、邮袋、动物玩具等,内容以花卉、鸟类、昆虫、鱼类和风俗画为主。潼关地区的妇女在布马镫的两端绣上牡丹和优雅的莲花,这些都很精致,也很抢眼。他们被称为“东方最好的刺绣”。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村产品的内容也不断更新。同时,一些传统刺绣品也进入了外贸市场。

刺绣大多是妇女做的。前三个美德和教义是古代妇女很少有机会出现在公众面前。他们经常在闺房里。由于缺乏娱乐性,他们只能用手工进行娱乐活动,这种活动经常被广泛传播,技术也越来越精湛。

4. 鲁绣起源于山东哪里

1、吹糖人

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北京话为“吹糖人儿”,中国民间艺术活动。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个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的一个大勺里放满了糖稀。

2、捏面人

捏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传统民间艺术活动。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3、剪纸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活动。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4、鲁绣

鲁绣一种古老的艺术活动。属于山东生产的刺绣品,山东地区的代表性刺绣,山东省简称为“鲁”,故名。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一个绣种,属中国“八大名绣”之一。 它所用的绣线大多是较粗的加捻双股丝线,俗称“衣线”,故又称“衣线绣”。

曾流行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其绣品不仅有服饰用品,也有观赏性的书画艺术品。鲁绣风格较他绣不同,多以暗花织物作底衬,以彩色强捻双股衣线为绣线,采用齐针、缠针、打籽、滚针、擞和针、接针等针法,选取民间喜闻乐见的人物、鸳鸯、蝴蝶和芙蓉花等内容,莲花罕为题材。

5、皮影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艺术活动。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

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活动,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5. 鲁绣发源地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齐鲁国地盘对照至今山东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阴阳、纵横、方术、刑、名、农、医等。其中最核心是儒家文化。据当代作家田茂泉说,进入秦汉以后,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

从古至今,齐鲁大地如一部恢宏的历史长卷,文化的长河奔流不息,圣贤智者群星灿烂,诸子名家层出不穷,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现代文化交织交融,传承着诚信质朴、豪爽厚道的血脉基因。

至圣孔子、亚圣孟子、科圣墨子、兵圣孙武、智圣诸葛亮、工圣鲁班、书圣王羲之、鬼圣蒲松龄等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杰出人物都诞生在齐鲁大地。

济南兔子王、潍坊风筝、高密剪纸、鲁锦鲁绣、临沂草编……非遗文化灿烂多姿,在新时代迸发新活力。

先后出现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等遗址,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东多项考古发现震惊全国。

6. 鲁绣绣法

女红,旧时也称为女事,以往多指女子所做的刺绣、纺织等技艺及成品。从养蚕化棉到纺织成布,从一横一竖的丝来丝、往化丝为布到一针一线青蓝软红的密密缝制,从丝到布,由布到衣,从素色驱寒的布衣,到繁杂精巧的礼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五千年的民族文明史中,纺织和服饰是耀眼之花,所以,与之密切相关的女红,也是历史悠久,名驰宇宙。

《咏绣障》有云:“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就是一首赞美绣女们绣工精巧的诗,绣女们争相描绘刺绣图样,绣成的绣品精美绝伦,将黄莺儿都引来,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情景画。而随着时代发展,女红这个词,似乎和我们日益信息化的生活渐渐疏离,但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兴,这本应奕奕放光的手艺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野,而刻在血液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识,也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了解这个文化。

一、女红文化的历史

1、纺织业的出现与发展

我国古代是农耕社会,数千年来都以农为本、以农立国,所以我们向来多是男耕女织的传统模式。据史料记载,早在远古时期,华夏祖先黄帝与他的妻子嫘祖,带领部族人群发展生产,联劳协作,男人种五谷,驯养动物,制造生产工具,女人们上山剥树皮、编织麻网、制作衣物,在寻找衣物原料的过程中,嫘祖发现了蚕丝,并开始有意栽桑养蚕,后更将丝织、制衣推行天下,让我们开始有了向文明社会发展的趋势,这一行为对上古文明,及后来的女红文化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女蚕”、“蚕神”等内容都奠定了最原始的中华女性的文化精神象征,也是女红文化的传承和劳作的信仰根基。在西汉昭帝年间,一位普通劳动者陈宝光之妻改进了提花方法,不仅提高了织绸的质量,还大幅度节省了工时。而宋末元初的纺织家黄道婆,由于将自己高超的纺织技术及经过改革改良使性能大大提高的纺织工具的推广,更是收到了民众的爱戴和敬仰,至清朝时,黄道婆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2、纹饰的发展变化对女红的影响

从我们目前考古挖掘出的女红相关文物来看,从初始简单的花鸟鱼虫,到繁杂精美的饕餮奇兽;从人间的雕梁画栋,到帝王期待的仙界长生,美轮美奂的不同彩绘纹样,向人们展示着古代中国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精神向往。而女红可以将各类纹样以不同技艺方式精准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是女红的重要意义所在,也是文化传承发扬的重要方式。

蝶恋花,是女红文化中比较常见的纹样之一,南北朝时期梁简文帝作《咏蝶诗》:“复此从凤蝶,双双花上飞。寄语相知者,同心终莫违。” 蝶、花分别比喻男女,这个纹样,顾名思义,是柔美浪漫的中国女性用来表达和传递两情相悦,恩爱美好之意。云纹与如意纹,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吉祥纹样,而在女红成品中,将此纹样运用的最为生动的,就是云肩。东汉时期,云肩已经开始成为衣饰,而到了清朝,凡是婚嫁的妇女均要佩戴云肩,“所求无不得,所欲皆如意”,就是云肩代表的广大妇女对幸福和圆满生活的追求。

二、女红的发展与流行

汉代班昭的《女诫》,将女红纳入了女性品德的衡量中,大部分传统时代的女子从小学习描花刺绣,纺纱织布,裁衣缝纫等女红活计,女红发展到明清时期,由于当时手工业迅速发展,在这个时期女红才从民间真正广泛的发展成产业,而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多种不同形式的女红技艺。

1、印花技术的出现及分类

印花,是指用颜料或染料在纺织品上印上花纹及图案的工艺。中国的印花工艺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代已经有了镂空板印花,流传至今的尚有扎染等多种技法。据广泛记载唐代风俗民情、名物制度和典故的《唐语林》记载,唐玄宗时期柳婕妤的妹妹,“性巧慧,因使工缕板为杂花,象之而为夹缬”,后柳婕妤将妹妹的作品赠与皇后,皇后异常喜爱,并叫宫内女官依样学习,后这种技艺广泛推行,从宫中流传至民间。

印染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为女红的进一步手工业化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2、刺绣的兴起与重要意义

刺绣,是女红精华之所在。据《尚书》记载,早在4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中,就有“衣画而裳绣”的规定,在先秦文献中,也有对刺绣的记载,以及“衮衣绣裳”、“黻衣绣裳”的说法,在战国秦汉时期,刺绣极盛,几乎所有出土的葬墓中,均有刺绣制陪葬品。在当时,刺绣主要使用“锁针”的刺绣针法,并以线条为主,通过线条流畅的弯曲交错,并采用打散和变异的造型,营造出一种超脱、飘逸的感觉,龙凤纹、云纹及神兽纹等,是当时汉绣图案的典型代表。

汉墓刺绣纺织物

而出土于敦煌、和田及吐鲁番等地的两晋、南北朝丝织物,显示出了当时佛教的盛行,到物质丰富的唐朝时代,刺绣也与信仰的宗教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在大英博物馆及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均收藏着中国唐代的唐绣佛像,技法精美,栩栩如生。唐代刺绣的技法,从主要的锁绣变得更具多样性,刺绣的图案,也从一般的传统图案转向绘画,有了多种多样的内容题材。

宋朝文人之风盛行,朝廷也多加鼓励,刺绣业相当发达,宫廷刺绣多以名人字画为蓝本,而为了使绣品更加接近书画的传神意境,绣图构图必须简单并趋于精巧,取舍留白非常重要,从装裱到收藏,均与字画无异。也正因如此,宋代绣品与唐代绣品风格截然不同,董其昌《筠清轩秘录》描绘宋朝刺绣:“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

明清时代,刺绣也更为繁盛,民间各地也出现了很多“地方绣法”,如被称为四大名绣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以及其他有名的鲁绣、京绣等,各地均有自己的风格。一时间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从先秦到清,通过刺绣一项,我们可以看到女红所展现出的时代变化与进步,也能更加清晰准确的把握当时的时代内涵与价值观追求。可见女红不仅以巧夺天工的技艺成为中华文明历史瑰宝中璀璨的篇章,更能帮我们更好的了解历史时期中人民生活及心态的变化。

三、女红文化的意义

女红是古代女性“三从四德”中的“一德”,因此,历史上有人认为女红这个词,代表着对妇女的贬低和不尊重,但自从远古时期的嫘祖与黄帝,女性拿起“骨针”和“麻线”并不是一种贬低和屈从,而是社会的分工。据《汉书》记载,汉代几代皇帝在春耕仪式上开犁,皇后则带领宫廷女眷及命妇举行蚕礼,这也表明了“男耕女织”是在同等重要性下的性别分工。

女红并非简单的针线活儿,她从“衣被天下”而生,是生存基本之需,而发展至今更极具创造性,而让人惋惜的是,这种世代相传的文化,有一些已经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但好在当今社会,我们又重新认识到了民间女红是民间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记忆”,对这项文艺进行了保护和宣传,使得“女红”这项传统工艺,在新时期又重新焕发了她原本的活力。

在当今,手工编织、刺绣、印染等依旧与女性有着紧密的关系,女性手工业者及设计师们,在这块属于自己的阵地上,用自己的智慧、细腻和辛劳创造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价值,也使“女红”成为了一种女性智慧与价值的象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女红自有它美丽耀眼的魅力。曾经的岁月中,它是生活必备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历史发展中,它又与各地各民族的习俗息息相关,是我们社会文脉的重要枝干,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兴与发扬,女红又作为文艺精品渐渐回到我们身边,作为艺术品,它是我们应当发扬传承与保护的珍贵财富,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份子,它更是帮助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核心内核部分中不可分割的载体。

四、结语

“女红”文化是女性的独立精神文化,也是女性的独立精神创造,是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让我们联想到的,是灵巧、是内在、是温暖、是母亲、也是传承,她融入了女性特有的精巧与细腻,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要将她继续传承下去,与最有活力的,富有特色的民间审美元素相结合,再借鉴当代艺术的新观念,散发出她新的多重的新活力。

在“新女红时代”,也许我们更愿意把“女红”称为“创意手工”,我们用她去追寻属于新女性的个性、创意、精致、大爱的精神追求,我们的生活被她丰富,而她也在我们的手中,得到了另一种形式的延续,我们也相信,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加入其中,因为她是融入在我们血液中的中华传统,她一定能够在现代生活中继续传承,发展壮大,找回属于她的曾经的光辉。

7. 鲁绣介绍

可以提取书法、几何图案、绘画等元素。

鲁绣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刺绣工艺,是山东地区的代表性刺绣,山东省简称为“鲁”,故名。鲁绣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一个绣种,属中国“八大名绣”之一。

鲁绣博采“苏、粤、蜀、湘”四大名绣之长,而又独具一格,作品擅长表现中国书画的笔墨效果,绣品清隽淡雅、质感逼真、风格粗犷中见精微,是中华民族悠久刺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 鲁绣起源视频

刺绣起源很早。黼黻絺绣 之文,见于尚书。 虞舜之时,已有刺绣。 东周已设官专司其职,至汉已有宫廷刺绣。 目前传世最早的刺绣,为 战国时期湖南 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件绣品。明代刺绣工艺也表现了多项特色:

一是用途方面,广用流行社会各阶层,制作无所不有,与后来的清代,成为中国历史上刺绣流行风气最盛的时期;

二是绣艺方面,一般实用绣作,品质普遍提高,材料改进精良,技巧娴熟洗练,而且趋向迥异宋代的繁缛华丽的风尚;艺术绣作,承袭宋绣优秀传统下,能够推陈出新有新发明,特别是明代已经出现以刺绣专业的鸣世家族和个人如有名的「露香园」绣,为上海顾家所创,发明绘画刺绣结合的「绣画」作品风靡至清不歇;这种刺绣家纷然崛起广受社会推崇的风气,也以明末清初最盛。

三是衍生其它绣类方面,刺绣原本仅以丝线为材料,明代开始有人尝试利用别的素材,于是有透绣、发绣、纸绣、贴 绒绣、 戳纱绣、平 金绣等出现,大大扩张了刺绣艺术的范畴。清代刺绣,另有两点值得视为突出成就:一是地方性绣派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著名的除有“四大名绣”苏绣、粤绣、蜀绣、湘绣,还有京绣、鲁绣等,各自树立自我特色,形成争奇斗妍的局面。二是晚清吸收 日本绘画长处,甚至融和西洋绘画观点入绣, 江苏苏州沈寿首创的「仿真绣」,为传统刺绣注入新血和新面目。

9. 鲁绣特点及针法

满族刺绣(锦州满族民间刺绣),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俗称“针绣”“扎花”“绣花”,主要流行于辽宁省锦州一带满族人聚居的乡村地区。锦州满族民间刺绣起源于清代,它通常取家织土布作底衬,绣品以虎头帽、头帕、云肩、衣裙、肚兜、鞋帽及荷包、香囊、幔帐、门帘、被面、枕顶等生活实用品为主,也有嫁衣、寿帐、幡帐和戏曲行头等礼仪节庆用品。

锦州满族刺绣一方面保留了女真人以皮革作补绣的朴拙工艺风格,有“生命树”“嬷嬷人”和满族神话传说等体现萨满文化的图案和内容;一方面又吸收了中原鲁绣、江南苏绣等汉族刺绣技艺和文人绘画的艺术营养,在粗犷的风格中融入细腻成分,显示出锦州当地文化的丰富性和包容性。锦州满族民间刺绣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情趣盎然,寓意深刻。

2007年6月7日,满族刺绣(锦州满族民间刺绣)被列入辽宁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6月7日,满族刺绣(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80。

满族刺绣(岫岩满族民间刺绣),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岫岩满族民间刺绣流行于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一带,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岫岩满族民间刺绣制品多为生活实用品,主要包括绣花衣、绣花鞋、绣花帽及荷包、烟袋、腰褡、钱褡、披肩、绑带、枕头顶、桌围、床罩等。岫岩满族民间刺绣技法独特,既有扎绣、缎绣、割绣、补绣、包绣、编绣等繁复的绣法,又有套针、抢针、乱针、长针、锁针、花针、扎针、纳针等丰富的针法,绣品既有粗犷豪放又有严谨细腻的风格特征。

2007年6月,岫岩满族民间刺绣被列入辽宁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满族刺绣(岫岩满族民间刺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80。

10. 鲁绣的起源与发展

刺绣作为一个地域广泛的手工艺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在中国除了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这四大名绣外,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中国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彝、傣、布依、哈萨克、瑶、苗、土家、景颇、侗、白、壮、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

四大名绣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它的产生除了本身的艺术特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绣品商业化的结果。由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刺绣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开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其中苏、蜀、粤、湘四个地方的产品销路尤广,故有四大名绣之称。

中国刺绣的“四大名绣”

苏绣,苏州地处江南,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滨临太湖,气候温和,盛产丝绸。因此,素有妇女擅长绣花的传统习惯。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颜六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朗、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

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是名满天下的。在刺绣的技艺上,苏绣大多以套针为主,绣线套接不露针迹。常用三、四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时,在表现物象时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浅变化中,空留一线,使之层次分明,花样轮廓齐整。因此人们在评价苏绣时往往以“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概括之。

经过长期的积累,苏绣已发展成为一个品种齐全,画面丰收,变化多端的一门完整艺术,涉及装饰画(如油画系列、国画系列、水乡系列、花卉系列、贺卡系列、鸽谱系列、花瓶系列等)。实用品涉及服饰、手帕、围巾、贺卡等。

粤绣,广东地区刺绣品的总称。相传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黎族,先前绣工大多是广州、潮州男子,为世所罕见。主要有衣饰、挂屏、褡裢、屏心、团扇、扇套等绣品。在艺术上,粤绣构图繁密热闹,色彩富丽夺目,施针简约,绣线较粗且松,针脚长短参差,针纹重叠微凸。常以凤凰、牡丹、松鹤、猿、鹿以及鸡、鹅为题材。粤绣的另一类名品是用织金缎或钉金衬地,也就是著名的钉金绣,尤其是加衬高浮垫的金绒绣,更是金碧辉煌,气魄浑厚,多用作戏衣、舞台陈设品和寺院庙宇的陈设绣品,宜于渲染热烈欢庆的气氛。

蜀绣,亦称“川绣”,指以成都为代表的四川刺绣。蜀绣的历史也很悠久,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中记载,当时蜀中的刺绣已十分闻名,并把蜀绣与蜀锦并列,视为蜀地名产。蜀绣的纯观赏品相对较少,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 数是花鸟虫鱼、民间吉语和传统纹饰等,颇具喜庆色彩,绣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画屏。清中后期,蜀绣在当地传统刺绣技法的基础上吸取了顾绣和苏绣的长处,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绣之一。蜀绣用针工整、平齐光亮、丝路清晰、不加代笔,花纹边缘如同刀切一般过于齐整,色彩鲜丽。

湘绣,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长沙城里的商人们为了满足一批因镇压太平军而发迹的新贵,开设了“顾绣庄”,不久又以湘绣之名压倒了顾绣。湘绣的特点是用丝绒线(无拈绒线)绣花,其实是将绒丝在溶液中进行处理,防止起毛,这种绣品当地称作“羊毛细绣”。湘绣也多以国画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湘绣人文画的配色特点以深浅灰和黑白为主,素雅如水墨画;湘绣日用品的色彩艳丽,图案纹饰的装饰性较强。

晚清至民国年间,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民不聊生的可悲可泣时代,从列强侵略到军阀割据,内忧外患,战事不断。在这种情况下,刺绣与其它民族工商业一样,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几近奄奄一息。直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刺绣与其它工商业一样,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许多地方为了保持发扬当地的刺绣技艺特色,纷纷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拨出专门的经费扶持推动刺绣技艺的整理和研究。特别是对流失于民间的许多刺绣绝技加以系统开发和利用,使刺绣的针法内容大为丰富,绣品更为美丽,品类也更为繁多。特别是在“双面绣”的基础上,又发展创研出“双面全异绣”,即在同一面料上正反两面能绣出画面、针法、色彩完全不同的绣品,使世人连声惊叹:“堪称世界绝技”。

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古代称“黹”、“针黹”。后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此外尚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和苗绣等,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际蓝论文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论文课题库(课题论文题目) 关于记论文(关于论文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