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医学论文手萧红论文(萧红的手论文)

手萧红论文(萧红的手论文)

发布时间:2023-06-08 19:50:12编辑:小编归类:医学论文

1. 萧红的手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方面的论文相对比较好写的是文学类,主要有:

1.人物形象分析类

如《鲁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当然这只是举例子,该选题写过的人应该已经不少了。

在写人物形象分析类论文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在论据充分的情况下缩小研究范围,可以是某部作品的每个或某几个人物分析,可以是某作家的某类人物形象分析等

2.作品特色分析

如《论萧红某作品的艺术特色》,这里只是举例,具体一点,可以分析某部作品的创作特色,艺术特色,语言特征,叙事特征,作品意向等等。

以上是个人认为比较好写的,希望能帮到你。另外选题要把握好创新的度,不要新到没有任何文献资料,平白难为自己。也不能写老掉牙的那种,会被导师嫌弃,重复率也不好把控。

2. 萧红手讲了什么故事

小说《手》讲述的是:一个乡下染匠的女儿,满怀读书的理想来到城里念中学,就由于她有一双因劳动而染黑的手,这便成了她洗刷不掉的耻辱,受尽歧视,最后被赶出校门。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有力地鞭挞了贫富悬殊而又金钱至上的罪恶社会,同时发出了争取人的权利与尊严的正义呼声。作者突出人的精神处境,它是由经济地位转化而来的,具有社会伦理学的内容。

3. 萧红的手论文格式

语文课上,老师问:我们刚学过的这几篇文章,主人公身上有什么共同点?我想起在姐姐课本上读过的《白杨礼赞》,发现他们都和白杨树很像:力争上游、不屈不挠、虽高千尺不忘根。不信,你看:

被毛泽东称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的鲁迅,怀抱一腔救国热情,东渡日本求学,但当发现医者只能解除人们身体上的病痛,不能去处思想上的顽疾时,他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代伐,唤醒民众,为孱弱的中国培植“不做奴隶”的清醒勇士。

民主斗士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的反动独裁统治,傲然挺立,抛弃文化救亡的幻想,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反内战、争民主的斗争中,唱《七子之歌》表达他对祖国的真挚爱意,点《红烛》照亮万千勇士前行的路。

以萧红、端木蕻良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时刻不忘家国恨,面对烽火连天的局面,焦急万分,立下《土地的誓言》,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家卫国。

“两弹元勋”邓稼先,不管走到哪里,心中始终装着积贫积弱的祖国。毕业后,他果断放弃唾手可得的名誉地位,毅然决然回国,甘愿驻守蓬断草枯的茫茫戈壁几十载,隐名埋名,倾心科研,顾不上父母担忧妻儿思念,只记得职责所在人民需要,当“蘑菇云腾空而起,鲜亮的火光中,他疲惫的脸上尽显“纯中国制造”的骄傲与满足。

翻开厚厚的中国历史,像白杨树一样的人,又何止他们?当列强的铁蹄叩开清王朝陈旧封闭的大门时,“戊戌六君子”奔走呼号,积极变法,哪怕要付出血的代价也像白杨树一样屹立;当侵略者的魔爪践踏华夏大地,嘉兴南湖的一条红船上,一群人决定联合无产者,像白杨树一样捍卫脚下的热土,用生命践行自己的誓言“无论是谁,要是敢亡我国家,灭我种族,我们就跟他们血战到底”,挽救国家于危亡之中;当西方列强对我国某些领域实行技术封锁,妄图卡住我们脖子,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像白杨树一样不屈不挠,攻坚克难,使“中国制造”华丽转身“中国智造”……

现在,像白杨树一样力求上进、伟岸正直的人,更不止他们。新冠病毒来袭汹汹,重创荆楚重镇,全国人民都像白杨树一样,枝枝叶叶紧靠团结,众志成城,共驱疫情;云南公益校长张桂梅,12年如一日,鼓励学生不屈不挠,力争上游,帮助她们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投入脱贫攻坚的伟大战斗,主动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我身边的老师们,认真工作,潜心教研,同学们争分夺秒背单词、解难题、做运动……每一个人,都在争当像白杨树一样的人,努力创造美好生活。

《礼记》有言“孟春之月,盛德在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阳春植树的习俗,而中华民族这棵大树千百年来能历经风风雨雨而屹立不倒,全依赖于众多像白杨树一样的人。未来路上,依然会有坎坷磨难,但只要我们青少年循着先辈的足迹,像白杨树一样成长,坚强不屈、奋发向上、逐阳光而行,我们家园的明天就一定会希望满满、生机盎然!

4. 萧红的手意象解读

[good-bye;good-by] 分别时最后说的话

详细解释

(1).再一次见面。《孔子家语·致思》:“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 宋 司马光 《刘道原十国纪年序》:“ 道原 水陆行数千里至 洛阳 ,自言比气羸惫,必病且死,恐不復再见。” 巴金 《中岛健藏先生》:“我盼望着,等待着同他们再见。”

(2).临别套语。表示希望以后再见面。 萧红 《手》:“并没有人和她去告别,也没有人和她说一声‘再见’。” 冰心 《分》:“我们乱招着手说:‘小朋友呀!再见呀!再见呀!’”

(3).犹言再见个高低。《中国民间故事选·大师兄闹衙门》:“老头儿拉着二师兄就走,一边走一边骂:‘畜生!到家再见!’”

5. 萧红《手》论文

《手》是女作家萧红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名农村女孩进城求学的故事。女主人公王亚明出身染匠之家,因为常年在家染布,手也成了“黑手”,因此遭到了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和侮辱,最终不得不退学回家。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描写了王亚明在校遭受的种种遭遇,并通过“手”“笑”“肺病”等意象揭示了阶级的对立以及人性的善恶,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真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平等的控诉 。

“手”的解读

“在我们的同学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手:蓝的,黑的,又好像紫的;从指甲一直变色到手腕以上。”小说开篇便给读者描述了一双触目惊心的手,正是这双异于常人的手给王亚明打上了异类的标签,使得她与学校格格不入。“青色的手”不仅仅反映了王亚明的经历,还在她的身上打下了下层贫困阶级的烙印。“手”的暴露使得王亚明一直处于“被看”的地位,也是她贫苦身份深化的原因。与此同时,小说中还提到另一双手:女校长用她贫血的和化石一般透明的手指去触动王亚明的青色手。在这里,女校长的手和王亚明的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隐喻着阶级的冲突,上的阶级对于下的阶级自然是持有轻视的态度。《手》是女作家萧红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名农村女孩进城求学的故事。女主人公王亚明出身染匠之家,因为常年在家染布,手也成了“黑手”,因此遭到了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和侮辱,最终不得不退学回家。“手”在小说中已经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手套”的解读

除了“手”这一意象,小说还提到了“手套”。手套是一个转折点,最初王亚明在学校的时候,“不管同学们怎样嘲笑她,她一点也不感到慌乱”,只是自己读自己的书。而第二次她的父亲来看她的时候,“她向父亲要了一双手套”,这个行为反映出王亚明的内心已经发生了变化。她感受了来自老师的和同学的轻视,也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一定的自卑感,所以她寄希望于手套,希望手套能够遮住自己的身份。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即使有手套,她依然被校长停止了早操,更是因为在学校来人参观之时没能躲开而遭到校长的辱骂:“你觉得你带上了手套,站在这地方就十分好了吗?这叫什么玩艺儿?”不仅如此,“她又在手套上踏了一下。她看到那和马车夫一样大的手套,抑止不住地笑出声来了。”在这里,手套被践踏,实际象征着王亚明自尊的被侮辱,也揭示了一个悲哀的事实:无论王亚明怎样努力,她最终只能沦为别人的笑料和发泄对象。“手套”在小说中既是王亚明心理产生变化的标志,也是她无法摆脱身份限制的隐喻。

疾病的解读

“等杨树已经长了绿叶,满院结成了荫影的时候王亚明却渐渐变成了干缩,眼睛的边缘发着绿色,耳朵也似乎薄了一些,至于她的肩头,一点也不再显出蛮野和强壮,当她偶然出现在树荫下,那开始下陷的胸部,使得我立刻从她想到了生肺病的人。”王亚明身上隐含的疾病也预示着她内心的“疾病”,最初进校的时候,“安然地坐下去,青色的手开始翻着书页。并且低声读了起来”。后来,“她讲话虽然仍和以前一样‘喝喝’的,但她的手却开始畏缩起来,左手背在背后,右手在衣襟下面突出个小丘。因为感受到恶意,而在作出努力又无果的情况,王亚明的内心发生了变化,自卑在逐渐侵蚀她的内心。没有人愿意和她做室友,也没人在意她的感受。她依然刻苦学习,却终究没有当初进学校的期待感。内心的“疾病”自然而然也就反应到了身体上。

6. 萧红的手情感体验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l940年与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时年31岁。

著作书目:

《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 1933(自费出版)

《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

《商市街》(散文集)1936,文生

《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

《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

《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

《萧红散文》 1940,重庆大时代书局

《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生活社

《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 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

《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

《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

《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

《萧红选集》 1981,人文

《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黑龙江人民

《萧红短篇小说逊 1982,黑龙江人民

《萧红散文选集》 1982,百花

《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人文

《萧红代表作》(短篇。

7. 萧红手的鉴赏文

参考答案:1.A

2.B

3.B

4.A

5.(1)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2)如果木鸾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马相同,就一直飞翔不会落下来。

(3)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

8. 萧红的作品手

萧红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中篇小说:《生死场》(原名《麦场》)、《马伯乐》。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

扩展资料: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迺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9. 萧红的手阅读理解答案

,竖横折撇竖弯钩,是见字,所以是再见二字。

释义:客套话,用于分手时,表示希望以后再见面。zài:声母:z,韵母:ai,声调:第四声。jiàn:声母:z,韵母:ai,声调:第四声。近义词:再会。

出处:1、再一次见面。巴金 《中岛健藏先生》:“我盼望着,等待着同他们再见。”2、临别套语。表示希望以后再见面。萧红 《手》:“并没有人和她去告别,也没有人和她说一声‘再见’。”3、再次出现。 孙犁 《耕堂读书记》一:“他所记情状,不是也可以再见

际蓝论文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毕业论文英文文献格式? 毕业论文研究方法一般写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