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医学论文湿地小论文(湿地生态旅游论文)

湿地小论文(湿地生态旅游论文)

发布时间:2023-06-12 00:50:10编辑:小编归类:医学论文

1. 湿地生态旅游论文

刘晓艳,女,博士,大庆石油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大庆石油学院地球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博士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5年晋升副教授,2000年晋升教授,2005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现任大庆石油学院地球化学系主任、党支部书记,环境地质学及环境地球化学学科带头人,大庆市专家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高新技术项目评审专家,黑龙江省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中国博士点基金同行评议专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通讯评审专家,《土壤学报》、《大庆石油学院学报》等杂志审稿人。

主持及参加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级攻关项目及省部级攻关与自然基金17项,局级及其他级别科研项目20余项。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油气地质与地球化学、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等领域。

近几年在有机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主要进行了土壤有机污染物迁移与防治研究、湿地生态环境评价与污染控制研究、区域地下水特征研究,油田生态环境恢复、清洁生产审核等研究工作。

科研获奖主要有:教育部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

擅长专业:(1)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2)油气地质与地球化学

擅长领域:

(1)油田生产安全与环境污染防治研究,油田生态环境修复,湿地环境污染物迁移与控制及综合利用,区域环境地质与地球化学,地下水环境污染防治研究,清洁生产审核等;

(2)油气水的源岩特征及其资源评价,区域地质与地球化学资源研究。

2. 湿地生态旅游论文题目

是的,但同时对水汽的保有量和积蓄量也是最大的。

这里面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表面空气流速和空气湿度的影响。请参考论文太阳光照对湿地蒸发蒸腾的影响

3. 生态湿地论文10篇参考文献

1987年6月,生态农业科学家叶谦吉在全国生态农业研讨会上,针对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态势,呼吁要“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这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

  

  “去年9月,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重点出版物《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读本》编写会议上,到会的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中共中央党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都特别回忆起他当年所下的这个定义。”黎祖交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变化先后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再到党的十八大报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生态文明的制度和政策不断发展,尤其是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以后,学者们探索的力度、深度、广度都加大了。

  

  生态文明的认识:从启蒙、觉醒到蝶变

  

  在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程中,我国很多机构开展了相关研究。比如,环保部门偏重于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等方面;林业部门更加强调林业及其生态建设、植树造林等内容;能源系统更多从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角度研究;农业等职能部门也都结合各自的领域有所侧重。此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更多关注体制、机制和政策的研究;中国社科院的有关机构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研究气候变化比较多;中国科学院的相关研究所也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区域评估、实施路径等方面开展研究;一些高校研究机构的理论性更强些。

  

  伴随生态文明认识的深化,不少部门都在完善相关政策。以环保部门为例,一位长期在环保部门工作的人士告诉记者:“1995年,原国家环保局发布《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开启了生态意识的启蒙。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代国务院起草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草案),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这个《纲要》,首次确立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框架。后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出台。”

  

  “相关专家的文献检索结果显示,2003年中共中央9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是‘生态文明’概念第一次写入我们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式文件。”黎祖交回忆说。

  

  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读本》中的梳理,在党代会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概念和要求的,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首次做出全面部署,并对生态文明理念首次做出科学概括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

  

  “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有大量内容涉及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等方面。这些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是在广泛发扬民主、认真听取党内外人士与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决策。”黎祖交说。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再到生态文明等一系列概念的提出,是从专家到决策者,再到普通公众觉醒的过程。中国生态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从概念到内容,从哲学到应用学科,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特别是十八大以后,生态文明更大的意义在于,执政理念发生了变化。”

  

  生态文明的建设:从不重视到全面行动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伴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生态文明推进的力度在加大。对中国来说,生态文明的探索常常是从现实需要出发,比如,中国面临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态文明理论、建设和实践都在加快。”李佐军说。

  

  提及生态治理实践,黎祖交给记者讲了两件印象深刻的事情。据他回忆,继实施自1978年至1996年开展的“三北”防护林建设一、二期工程之后,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长江等重点地区的防护林体系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防沙治沙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等20多项重大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其范围之广、投资之巨、力度之大、影响之深,堪称世界之最。”

  

  另一个让黎祖交印象深刻的是,自2000年以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位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的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连续开展的生态恢复大型实验活动。“这个‘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的成功案例,连同其他一些地方‘封山育林’、‘禁牧还草’的成功实践,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黎祖交说。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的印象中,有三件环境事件影响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1998年长江洪水以及严重沙尘暴发生之后,中国开始大规模治理生态环境,生态建设明显加强,砍林人逐渐变成植树人。2003年北京非典事件前后,理论界曾经有过一波关于生态文明理论的探讨。2005年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因此引咎辞职。作为负责国家环保事务的最高领导者,解振华辞职后,中国环境保护的执法更加严格了。”周宏春对记者说。

  

  回顾生态文明发展的过程,周宏春评价道:“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再到政策研究,我国对生态文明的研究和认识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无论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还是绿色发展,这包括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减灾防灾、应对气候变化、碳交易市场、生态环境方面法律的完善等,我国生态文明的领域在逐步拓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从环境保护的专业化管理,变成全社会所认识、所参与,所推动的热门话题。”

  

  “我国正处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阶段,从过去不重视环境保护走向全面行动的阶段。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的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球未来和人类文明,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王毅说。

4. 生态湿地公园类论文

1生态效益:

①调节气候②维持生物多样性。

③调蓄洪水。

④降解污染物。

2经济效益①提供丰富的农产品。

②提供矿物资源。

③能源和航运。

3社会效益①旅游观光。

②教育与科研价值。1湖区萎缩的原因泥沙淤积、围湖造田。

人多地少,围湖垦田能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2围湖造田对湖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好处:增加粮食,带来经济效益负面影响:带来洪涝灾害和环境恶化3分析推断湿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4问题探究,根据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1保护湿地的措施⑴退田还湖、退耕还林⑵保护天然林⑶建立湿地保护区世界湿地日(2月2日)主题1997年:湿地的价值与人类对湿地的利用 1998年:湿地之水,水之湿地 1999年:人与湿地,息息相关 2000年:珍惜我们共有的国际重要湿地2001年:湿地世界,有待探索的世界2002年:湿地,水,生命和文化 2003年:没有湿地就没有水 2004年:从高山到大海,湿地在为人类服务2005年:湿地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 2006年:湿地与减贫 2007年: 为了渔业的明天―湿地支撑着渔业的健康发展

5. 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湿地能通过水分循环来改善局部气候,因为现代工业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过多的二氧化碳会影响全球气候。湿地丰富的水分条件适宜植物生长,所以大部分湿地都有茂盛的植物。湿地植物能大量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当这些植物死亡以后,残体会交织在一起,在湿地上形成疏松的草根层,碳元素就以固态形式保存下来。

狭义湿地是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湿地生态系统是湿地植物、栖息于湿地的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湿地具有多种功能: 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以及提供食物及工业原料,提供旅游资源。

6. 湿地生态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你好,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经多个省份,分为上中下游三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其独特的水文特征,下面是每个段落的主要水文特征的小论文:

上游段:长江上游从青海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开始,向东南流过四川盆地,最终进入三峡。上游段的水文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上游段的水位波动比较大。由于上游部分地区的雪融水和降雨水的供给不稳定,加之山区地形陡峭,河道狭窄,所以上游段的水位波动较为明显。尤其是在夏季,降雨量增多,水位上涨更加明显。

其次,上游段的水流速度较快。由于上游地区的地形比较陡峭,河道比较狭窄,水流速度自然就比较快。加之上游段的水量较少,水流速度更容易受到影响。

最后,上游段的水温较低。由于上游地区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水温也相应较低。在冬季,上游段的水温甚至会低于冰点,形成冰凌。

中游段:长江中游从三峡开始,向东南流经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份,最终入海。中游段的水文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游段的水位波动相对较小。由于中游段地区的降雨量比较稳定,加之河道比较宽阔,中游段的水位波动相对较小。

其次,中游段的水流速度较慢。由于中游地区的地形较为平缓,河道比较宽阔,水流速度相对较慢。

最后,中游段的水温较高。由于中游地区的气温较高,水温也相应较高。尤其是在夏季,中游段的水温最高,会超过30摄氏度。

下游段:长江下游从江苏南部开始,向东南流经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最终入海。下游段的水文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下游段的水位波动比较大。由于下游段地区的降雨量比较大,加之河道比较宽阔,下游段的水位波动较为明显。

其次,下游段的水流速度较慢。由于下游地区的地形较为平缓,河道比较宽阔,水流速度相对较慢。

最后,下游段的水温较高。由于下游地区气温较高,水温也相应较高。尤其是在夏季,下游段的水温最高,会超过30摄氏度。

际蓝论文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守秩序作文(遵守秩序的意义作文300字) 南师大渔业发展317分有希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