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文学论文论屈原论文(屈原论文摘要范文参考)

论屈原论文(屈原论文摘要范文参考)

发布时间:2023-06-14 18:25:09编辑:小编归类:文学论文

1. 屈原论文摘要范文参考

屈原一向以香花芳草作吟咏的对象,在《橘颂》中偏偏赞美橘树,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屈原在橘树身上寄寓了自己对于一些美好品德的向往。本论文将结合古今中外的例子来阐释屈原所说的这些高洁的品质,在这个理想主义稀缺的时代,这些品质愈加显得珍贵。

一、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橘树的幼壮及其生长南国,深固难徙的品格,是诗篇颂扬的重点,洋溢着浓重的邦国情感,这一点在士风朝秦暮楚的战国尤为难得。南方产橘,楚国自然也不例外。《史记》说:“江陵千树橘”,这是地理的造化。不过这种造化,也规定了橘树的习性。《晏子春秋》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橘树必须长在南方,否则就会变质。正南国兮。

2. 屈原的论文题目

晁错的政论散文主要有《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贤良文学对策》、《言兵事疏》、《论削藩疏》。

贾谊的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杜甫的《阿房宫赋》

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有贾谊的《治安策》、《过秦论》和晁错的《贤良文学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

3. 屈原论文摘要范文参考图

离骚是屈原根据楚地方言,根据自我体悟而创造的一种文体。

4. 有关屈原的论文1500字左右

1、以屈原在坚守高尚的人格还是向奸佞小人屈服之间进行激烈的内心斗争为材料,可以写出切题的好文章;

2、以屈原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谈谈真理的追求。

3、从昏庸无道的楚怀王,因宠信郑袖而信了奸臣谗言,放逐了屈原,因而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听信谗言,结果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最终都城被攻破,成为亡国之君。谈谈以主观情感之亲疏行事,往往会造成极大的损失。倘若怀王不以自己情感行事,听信屈原的逆耳忠言,恐怕也不会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5. 屈原 论文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不仅作为一个诗人受人推崇,同时,他还作为一个忠臣和爱国主义者而广泛受人尊敬,历两千年而不衰。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是屈原的纪念日。那么,中国人为何如此敬仰和推崇屈原呢?

原因之一:屈原的经历,体现了一个高洁的知识分子对祖国的一片忠贞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个伟大诗人,同时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他创作了不朽的诗篇《离骚》,他的作品在汉代被刘向编辑为《楚辞》。《楚辞》和《诗经》一样,是中国这样一个号称“诗国”的诗歌源头和最高典范。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这个社会剧变的时代。和秦国的励精图治、政治体系开放不同,此时的楚国,庸主当道,重用亲近庸人佞人,嫉贤妒能,而势利之人,趋炎附势,相信权力大者永远正确,官职高者才能超凡。

在这样的环境中,屈原自恃才能,生性忠直,却找不到施展才能的机遇,又不能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苟且偷生。在政治失意之际,屈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来抒发他的激愤,希望以此警醒君主,唤醒世人。

他试图改变楚国的现状,但是,他最终也没有能力促使君主和佞臣向善;他曾试图出国远游,却又不忍心离弃楚国;他在流落江湖的时候,又不愿放弃兼济天下的激情。最终,他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动摇、不退缩、不畏惧、不懈怠,直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屈原的遭遇是千千万万中国先秦至近世正直士人悲剧的一个缩影,同时,屈原的行为本身又与大多数正直的先秦士人的行为表现出极大差异:他敢于肯定自身的价值,敢于不加掩饰地把自己独特而好修个性呈现出来,积极地寻求施展其才华的机会;对君主、谗佞乃至皇天的丑恶和不公正予以抨击,甚至不惜以死来表明自己的清白和反抗。这种刚烈的个性具有不妥协的执著品格。

王逸《楚辞章句序》曾说:“是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剖心,然后忠立而行成,荣显而名著。若夫怀道以迷国,详愚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婉娩以顺上,逡巡以避患,虽保黄耇,终寿百年,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也就是说,慷慨赴义,处世正直,不惧死难危言存国,杀身成仁,也是流芳百世的事情。屈原的经历,体现了一个高洁的知识分子对祖国的一片赤胆忠心。屈原高洁的品性和伟大的作品,成为激励后代志士的精神食粮。

屈原的人生是悲剧的人生,这个悲剧既根源于楚国社会的黑暗,也根源于屈原追求善、正义和真理的人生态度。对善、正义和真理的追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这也是屈原人格魅力的核心。

原因之二:屈原爱国主义精神有几大特点

所谓爱国主义,实际指的是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依恋和关心的感情。而这种依恋和关心,是与追求善、追求正义和真理统一在一起的。

屈原生当战国动乱之秋,忧愁国家,痴心不改,在遇到挫折之时,仍然不忘自己对楚国的关怀,不愿远走异乡,最终在极端失望之中,沉江而死。屈原以其行为,成为后代所倡导的“爱国主义”精神典范。

屈原的爱国主义不是盲目的“爱君主主义”,也不是“爱国王主义”,他的爱国主义立场是与追求善、追求正义、追求真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他才能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把楚国带上歧路的楚国当权者,甚至是楚国的君主。

屈原的爱国主义也是“爱人民主义”,屈原关心楚国实际是关心楚国的人民,担心楚国人民在战国动乱形势中遭受损害。所以,屈原的爱国主义是追求政治的向善,追求美政的理想。他甚至把“美政”理想的实现当作实现爱国主义的最重要的尺度。

屈原的爱国主义不是保守的爱国主义,而是开放的爱国主义,他洞察楚国衰亡的原因,在于君子道消,小人道长。小人当道,想拯救社会,当然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屈原针对楚国的社会现实,提出了他的一系列政治主张。这说明他希望楚国通过政治改革,走上复兴之路。

原因之三:屈原是一面激励知识分子气节的旗帜

追求善,维护正义和真理,需要正确的判断力,更需要永不动摇的信心和决心。毫无疑问,一个人要像屈原那样,能永远保持对祖国的关心和爱护,如果没有对善的持久追求,没有对正义和真理的持久追求,是难以想象的。也正因此,屈原才能被当作是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的旗帜,受到后世志士的敬仰。

从汉以后,屈原为历代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所不断咏叹和怀念,当国家危亡之时,屈原更是一面激励知识分子气节的旗帜。宋代面临内忧外患之时,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研究,成为朱熹等大儒学术追求和精神寄托的结合点,而二十世纪的抗日战争,也涌现出了无数屈原及楚辞研究专家。

屈原不仅影响了中国数千年,也在国际社会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力。1953年,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中的四大诗人之一,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纪念。

今天,世界上仍有不少人在研究屈原,而成千上万的读者吟诵着屈原的作品,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坚定的品格和操守,已经成为中国人养成模范人格的镜子。屈原不仅仅属于中国,同时也属于世界。

6. 关于屈原的学术论文

屈原被放逐,贾谊有很多很好的改革措施不被文帝所接受,竟被他贬谪到长沙,其遗憾超过屈原。

他们两人在坎坷遭遇上极为相同。两人有着相同的政治遭遇。

两人都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功业意识和英雄意识。

贾谊的《吊屈原赋》描写了一个善恶颠倒、是非混淆的黑暗世界,表现对屈原深深的同情,也流露出对自己无辜遭贬的愤慨,但他不赞同屈原的以身殉国。

在《史记》中,贾谊与屈原同传,而同传就是因为他们有共同之处,那就是怀才不遇。

空有一番报国之志,有想法有能力,但却不被理解,只能郁郁寡欢,被后人千百年同情。

贾谊写过《吊屈原赋》,以极其哀痛之心替屈原抱不平,而所有人都知道,他这里存在着自己的幽情。

其实,贾谊还是有所不同的,那就是汉文帝十分欣赏贾谊的才干,而更可悲的是汉文帝也不能为贾谊做主,因为朝中执政的功臣看不上贾谊,皇帝虽然欣赏,也只能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上。

读贾谊传,知道汉文帝一直惦念贾谊,有的时候甚至希望贾谊在外地做官消磨意志、熬光才气。可是,见面一看,贾谊依然才气十足。

如果贾谊的才华消失了,文帝的自责之心会淡一些,可真实的贾谊让文帝更加痛苦。因为,如今的皇帝依然不能有所作为。

文帝与贾谊见面,迫不得已,只能“不问苍生问鬼神”。扩展资料: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

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

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

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

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 。

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

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

7. 关于屈原的论文摘要

(屈原)写于 1942 年 1 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日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8. 屈原论文摘要范文参考图片

先秦诗歌——古代文学常识摘要(先秦)

先秦文学主要包括神话、诗歌、散文、寓言以及文学批评等诸多方面,其中诗歌和散文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今天重点说一下先秦诗歌。

先秦诗歌的主要成就集中在《诗经》和《离骚》。

先秦诗歌——《诗经》

先秦诗歌——古代文学常识摘要(先秦)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是“五经”之一(其余四经为:书、礼、易、春秋)。其最早的诗篇产生在西周初年。主要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诸侯国各自的民谣,是诗经最具有思想、艺术价值的部分。

雅: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分大雅和小雅,分别用于诸侯和贵族。

颂:宗庙祭时舞曲歌辞。

《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陈述铺叙

比:譬喻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比较整齐,这是诗歌发展早期形式。但它又时常突破四言,形成长短不同的句式,灵活自由,成为后世各类诗歌体裁的发源。《诗经》以其丰富的内容,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先秦诗歌——《楚辞》

先秦诗歌——古代文学常识摘要(先秦)

《楚辞》因源于江淮流域楚地歌谣而得名,虽然它受《诗经》一些影响,但总体上还是南方歌谣,其最重要的作者是屈原。

先秦诗歌——古代文学常识摘要(先秦)

屈原的作品包括《离骚》、《九歌》等,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其手法主要采用比兴寄托。楚辞对于后来的赋体、骈文、五七言诗的形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9. 关于屈原的论文参考文献

写的《风士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于是以讹传讹,相沿成俗。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粽子并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说法很多。最让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说,就是50万年前发明用火熟食时,为了适口,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剥叶而食,这虽不叫粽子,却已有粽子的雏形。

经过40万年的春秋更迭,进入石烹时代,先人们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垫兽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烧烫的石子使水沸腾,煨煮用植物叶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这就像粽子。

际蓝论文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论文学党史(党史学术论文) 祖峰的作品(祖峰 作品)